再走古道 – 基于传统建筑风貌的喜洲古镇下的古街微更新

一、作者信息

姓名:王锐、吴颜如、邹兴艳

院校: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工程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李璋、陈希希

在校职务:建筑系专任教师、副教授;建筑系专任教师 工程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建模)、D5渲染器(渲染、使用了内部AI出漫图)、Photoshop(数据可视化)、Procreate(排版)、Rhino。

2.作品名:再走古道 – 基于传统建筑风貌的喜洲古镇下的古街微更新

3.设计理念及思路:

发挥喜洲古镇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特色,建设生态环境优越,社会融洽和谐,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高标准的旅游特色街道。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古镇市坪街

5.场地分析:

喜洲古镇位于西周镇区范围,喜洲古镇是喜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遗产集中区域,规划强化古镇传统风貌,延续街道组织模式与建筑物体量关系,可进行低层高密度的方式逐步更新。

交通分析:

喜洲镇区作为开放式景区,游客来自各个方向,主要游客从南面而来,由大凤

路、大丽路、环海西路进入镇区,经环镇南路的主入口进入古镇。

主要游线:

第一条从正义门出发,经市上街、四方街、市坪街、城北村、龙湖湿地直至海舌;

第二条从北入口停车场出发,经四方街、市户街、彩云街、大慈寺直至南入口停车场;

第三条从彩云街出发,经染衣巷、镇东路、东安门,最后回到市坪街。

空间布局:

喜洲古镇为综合服务核心,为周边区域提供支撑。

产业发展策略:

结合喜洲资源特色,增强休闲旅游,增加参与性,体验性,生活性,文化教育性;

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吸引创意类人才聚集。

规划潜力:

重点保护物质空间与白族村落风貌特色,根据历史信息适当恢复重要空间节点,大力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特色。

规划原因:

喜洲古镇内,商业过度化,一些商业设施与古镇的整体风貌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商业发展与古镇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商业发展可以为古镇带来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促进古镇的繁荣;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开发可能会破坏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整体风貌,影响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景观,我们选取市坪街道,进行微更新。

规划根据:

本次规划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规划原则:

在保护古镇风貌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微更新项目。

6.规划思路:

喜洲古镇属于传统建筑风貌,应采取整体保护的思路,保护 古井,照壁,门头,矮墙,路面铺装,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在微更新的过程中,采用原材料,原色彩就破损处进行修缮,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原有设施条件。

同时增加一些其他建筑的修缮,微更新建筑充分体现白族民居特征和村庄建筑特征,包括青瓦(坡顶),大面积粉墙,清淡墙绘,照壁,正房,厢房,庭院,宅间菜地。并控制建筑高度体量,窗墙比,屋顶形式色彩与材料,建筑色彩以 白 青 为主体色,辅以清淡彩绘颜色,墙面灰粉为主。

并着重注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与周边其它茶马古道重点区段,特色场所进行联合,形成链状景观。

增加部分公共配套设施,修缮房屋,增加白族特色风貌,尽量还原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打造文化街区。

7. 规划措施:

加强商业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政策,对古镇内的商业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确保商业发展与古镇保护相协调。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商业店铺的监管和培训,提升店铺的服务质量和游客的购物体验。

优化商业布局:合理规划古镇内的商业布局,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商业设施与古镇风貌的不协调问题。

加强古镇保护:加大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和整体风貌的保护力度,确保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