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刘以禅、成昊同、韦兆敬、康佳玮、蔡鐏鍠、王后春
院校:东南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马骏华、朱雷
在校职务:讲师、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Illustrator、Photoshop、Rhino、Indesign、D5渲染器、ChatGPT
2.作品名:云起
3.设计理念及思路:
应对场地与概念形体组织:
应对场地:场地临小百花巷,侧对小区主入口,既承担街道立面塑造的责任,也需要有一定辨识性;南北两侧与周围环境夹逼出小巷,需要一定程度削减对小巷的逼压感。小巷联通几个小空地与主道路,必要的二层体量收入场地中间,避让小巷,与空地产生关系,同时塑造沿街立面的标识性。主要的三棵树与庭院产生联系,强化场所感。
形体组织:最大的院子在整体上整合室内空间,在二层体量与一层体量、二层体量与相邻巷道之间置入小庭院,疏通内部,减少逼仄挤压感,延展室内空间,同时应对场地内部的树,营造场所感,将景观引入室内。
功能排布:在最高层次上,沿主要庭院划分工作与生活,同时二层作为所有住户的卧室,使二层最为紧致,而一层的生活与功能相互联通,并与庭院产生互动,使一层空间最大程度地开阔,从而形成二层居住盒子上浮于一个相对轻盈的空间上方。释放交通空间,功能与功能之间相互融合,通过家具,庭院进行模糊界定,保留使用的可能性。
屋顶塑造:使用反坡屋顶,强化工作区与生活区“L”与“口”的形体关系,同时坡屋顶向心汇聚,向外开放,强化庭院或中庭对空间的影响,通过四水归堂的屋顶概念进一步表达院宅的概念。
墙体内翻:将院墙内翻,进一步塑造窗户内部的空间,强化由内而外的深邃感,同时内置服务条带与交通空间,兼具引导流线与容纳私密的功能,结构上通过短墙承重,进一步分割细化内翻空间,使一层的开阔空间内出现一条连续的紧致条带,进一步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同时丰富空间层次。
体量腾空:通过短墙将二层最为紧实的体量抬升,形成高窗,将内翻的服务空间引入生活区,进一步加强一层的开阔感,及其与二层的对比,强化体量漂浮的概念,同时塑造沿街立面,加强沿街立面的设计感
皮包骨的结构逻辑:该方案为剪力墙结构,短墙成为最主要的承重体系,释放围墙的可能性,因此一层院墙采用聚碳酸酯板材料,将皮包骨的结构逻辑进一步强化,并向室外展示,同时也使体量漂浮的概念更加凸显。
最终将方案营造为街区尺度上的标志物,活化街区生活,提升街区景观质量。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场地位于南京老城南中华门西大小百花巷地区。
5.场地分析:
基地概况与设计要求:该地区保留较多低层民居,街巷狭窄,居住地块较小,建筑密度较高。场地原有建筑面临建筑年久失修、采光不足、庭院荒废等问题。现需设计一叠院居,满足艺术家的生活起居及工作室空间,并纳入3-4名学徒的居住和工作。基地设定条件如下:地块周边预设连续的围墙,墙高2米,设计中可根据需要加高或适当改造;基地内部现有建筑考虑拆除重建;建筑高度和退让需考虑与周边建筑的关系,满足主要居室日照和私密性要求,并对现实状况进行适当优化;檐口高度≤7.0m;汽车停放拟由街区统一规划解决,各地块内部不作考虑。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