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新生·苍穹森邻 – 基于异质性邻里交往的未来社区规划设计

一、作者信息

姓名:李柏霖

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袁巧生

在校职务:讲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D5渲染器、Photoshop

2.作品名:杨春新生·苍穹森邻 – 基于异质性邻里交往的未来社区规划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邻里”概念最早由美国城市规划师Clarence Perry在1900年代早期提出,他在邻里单元理论中提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环境,还要具有相应的公共设施。

而邻里效应概念来源于威尔逊Willian J. Wilson在1987年《真正的弱势群体》中的观点,他认为邻里效应就是“环境对居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核心就是居住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影响。而异质性邻里是基于邻里复杂的内在化因果,在行动尺度下展开的研究,在这种模式下,邻里效应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邻里情景、暴露程度和脆弱程度三个层面。基于此作用机制而提出设计策略,作为本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设计更新。

当下,未来社区已成为人们探索满足日益多元的居住需求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新途径。针对当下重房地产轻人文、邻里关系淡漠、缺少文化交流载体平台,从邻里场景的运营和数字化角度,以城市工业记忆和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营造人文多样性、包容性和差异性的邻里交往空间,打造邻里互助生活共同体,表达“远亲不如近邻”的未来邻里美好生活愿景。

本次设计在交通枢纽型城市商务区规划和未来社区的大愿景下产生。从场地更新与城市社区活力的缺失入手,以邻里效应视角下的异质性邻里理论为基础,通过“关注城市社区的多元情景”、“突破生活范式的边界求缚”以及“拓展社区角色的群体连接”三大方向展开,融合当地文化与共享理念,希望实现“多维层次的未来生活空间”、“复合人群的多元共享模式”、“城市记忆的社区传承路径”三大规划愿景。与此同时设计注重贯彻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场地原有水体格局,引外部水系入社区内部,自然将社区分为几个独立的组团。并通过活力廊桥有机衔接起不同的居位单元,并形成风雨步道与不同开放程度的空间,在其中合理布局公共、滨水与自然功能,构建多维层次的未来人居生活空间,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宜居的未来生态社区。

整个设计思路由引入水系的蜿蜒河道为骨架进行延展。在社区中部依水建设滨水活力活动轴,在由水分割而成的组团内部构造邻里服务通廊与视线通廊,形成“一轴双廊”的规划结构,串联起社区基本框架。在组团内部邻里服务通廊中建设下沉庭院,布设社区服务中心与共享活动场地,打造大面积的邻里场景,促进异质性邻里效应的产生。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武汉市洪山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规划范围内。

5.场地分析:

场地位于武汉市洪山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规划范围内,杨春湖西北角,杨春湖畔社区西侧地块。地块两侧临河,分别为西侧的东湖港和南侧的东杨港。北侧为友谊大道高架,东侧是主干道杨春湖路。西侧东湖港是未来重要的城市绿廊,将会建设大面积的绿地公园。周边交通便利,由城市干道、环线、高铁站和高架等构成立体交通格局,三环线与武汉站直线距离皆在2km以内。地块内部现有北洋桥鑫园北区小区,约占1/3面积,其余为空闲用地。现存问题有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周边开发程度较低;北侧友谊大道高架可能会有噪音污染;场地与滨水空间联系不强,亲水体验弱。未来这里将成为杨春湖商务区重要的承载人口居住需求区域,具备一定的住房需求。上述问题意味着该地具有更新改造的需求。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