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谧语-疗愈之境 – 基于六欲理论的疗愈性校园景观设计

一、作者信息

姓名:黄墨

院校:盐城工学院

院系专业: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王玉娟、顾海燕

在校职务:讲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D5渲染器、PS。

2.作品名:校园谧语-疗愈之境 – 基于六欲理论的疗愈性校园景观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项目背景介绍:位于盐城某高校大门附近的一片弃绿地,该区域长期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校园的活力氛围形成鲜明对比。随着校园的发展和学生对校园环境需求的提高,这片绿地的改造升级显得尤为迫切。

设计目标概述:本次景观设计旨在创造一个疗愈性校园空间,以满足大学生在学业、社交等方面压力下对心灵慰藉的需求。设计将基于六欲理论,通过“许愿-还愿”的主线,串联起各个功能区,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放松心情、激发内在活力的场所。

设计过程概述: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场地分析,包括区位、气候、现状等,并通过问卷调研收集了学生的需求和偏好。结合这些信息,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设计方案,旨在打造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校园景观。

4.前期分析

区位分析

地理位置:项目位于盐城工学院希望大道校区北门附近,紧邻校园主要交通干道,具有较高的可达性。

周边环境:周边环境包括校园建筑、绿化带、运动场等,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条件。

场地现状分析

场地面积及人群热度:场地总面积约为32989平方米,人群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北方和东南方,北方和西方由于河流阻隔,人流量较少。

交通可达性:东北侧交通可达性最强,是主要的交通汇入口,东南侧的腊树大道也适宜人群通行。

绿化情况:场地目前被大面积废弃,原有的绿化主要集中于道路旁的梧桐树,内部绿化杂乱,亟待提升。

人群问卷调研

调研目的与方法: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学生对校园景观的需求和偏好,对这片空地的看法以及他们对疗愈性空间的期望。

调研结果分析:共收集128份有效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安静学习、休闲放松、轻运动等空间有较高需求,这为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设计定位:

设计理念:疗愈公园的设计定位基于对大学生在学业和社交压力下对心灵慰藉空间迫切需求的深刻理解,结合场地本身具有的宁静、人少且环境宜人的特点,旨在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缓解压力、激发内在活力的疗愈性空间。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和功能区,疗愈公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放松和恢复精力的需求,还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环境的质量和学生的幸福感,成为校园中一个充满爱与希望、能够滋养学生心灵的特殊场所。基于六欲理论,通过“许愿-还愿”的主线,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活力的疗愈性空间。

目标群体:主要目标群体为盐城工学院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学业和社交压力下需要心灵慰藉的学生。

5.设计理念提取

设计主题

“许愿-还愿”心灵纽带:设计以“许愿-还愿”作为核心主题,通过这一主线串联起各个功能区,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力和希望。

疗愈性空间的构建:设计着重于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通过自然元素和景观设计提供疗愈效果。

设计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在设计中考虑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景观的长期维护和环境的和谐共生。

人文关怀原则: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通过空间布局和景观元素的设置,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

美学原则: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追求景观的美学价值,创造一个美观、和谐且富有吸引力的环境。

设计元素提取

色彩:选择能够激发积极情绪和放松心情的色彩,如绿色、蓝色等,以增强疗愈效果。

材质:选用自然、环保的材质,如木材、石头等,以增强空间的自然感和亲和力。

形状与线条:设计中主要考虑流水,通过提取静水,流水的元素设计景观元素,运用流畅的线条和有机的形状,以引导视线和流动感,创造动态而和谐的空间。

设计策略

功能与需求匹配:确保设计中的每个功能区都能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如学习、交流、运动、休憩等。

环境疗愈效果:通过植物配置、水景设计、光照控制等手段,增强环境的疗愈效果。

互动性设计:鼓励学生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如设置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等,以提升参与感和体验感。

6.具体设计内容及场景展示

设计空间功能布局:设计结构分为两个主要节点(许愿中心/还愿中心),一个亲水平台,以及多个次要节点。节点之间由各种交通流线连接,形成多功能的疗愈空间。

空间分级道路设计:道路设计遵循规范要求,进行了分级,共分成三级道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之间交错其布,尺度分明,确保了交通的流畅和功能的多样性。安静区域设计了小道,供一到两人并排行走,适合静谧宜人的活动空间。

三大流线设计:流线设计基于功能布局,充分考虑到两类主要服务人群,提供了1+1+N条路线供学生选择。“1”代表运动漫游路线,适合慢跑或轻运动的人群。第二个“1”代表许愿还愿路线,学生可以从主入口进入,沿着这条路线走到许愿中心,通过各种疗法满足心愿。“N”代表多条疗愈支线,场地内走着走着,随处都有多样的活动。

景观设计基本框架:设计包括问题导向、策略设计、六欲理论和具体空间设计四个层面,确保设计方案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7.展示空间进一步阐述:

表达小黑板:这一设计满足了人们的表达欲,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可以书写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实现情感的释放和交流。

梧桐大道人车分流:通过设计宽敞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满足了人们的行欲,即对安全和舒适出行的需求,同时也为视觉(见欲)提供了愉悦的体验。

树下AWSM:在树下设置的休息区,不仅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满足了休息欲,而且通过自然的声音(听欲)和树荫下的凉爽(触欲),增强了感官的享受。

小型下沉活动广场:这个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聚集和交流的场所,满足了社交欲,同时也是一个展示和表演的平台,满足了表达欲。

交流闲坐区:通过设置促进交流的区域,设计满足了人们的社交欲,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人们可以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许愿中心(内景):这个空间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寄托和愿望实现的需求,触及了意欲,同时也是一个提供内心平静和反思的场所。

河边小径:沿着河边的小径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需求,即见欲,同时河边的微风和水声也满足了听欲。

小径:园内的小径两旁种植芳香植物,满足了香欲,同时提供了一个安静的步行环境,满足了行欲。

路边闲坐椅:这些座椅满足了人们对于休息和放松的需求,即休息欲,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周围环境和思考的空间。

还愿中心:这个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愿望后进行还愿的场所,满足了意欲,同时也是一个庆祝和感恩的空间。

亲水平台:亲水平台的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于水的亲近感,即触欲,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观赏水景和反思的场所。

许愿中心(外)花溪镜境:这个空间通过水景和花卉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景观,满足了见欲,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满足了意欲。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