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巷闻·中山长洲旧城改造

一、作者信息

姓名:李敏婷

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院系专业: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陈泽、黄锦明

在校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D5渲染器、Photoshop

2.作品名:新巷闻·中山长洲旧城改造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设计定位:以旧城无利用闲置地,不改变老城旧貌,增加可移动装置,带动社区文化,带动旅游活力

设计概念:借助市井文化增加老城文化气息,重塑原有邻里友好生活面貌,吸引更多的游客将醉龙文化传播出去。

设计说明:本项目以保留城市面貌、最大限度节约社会资源、将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增加可移动建筑,重视旧城丢弃空间。激发社区新活力,将市井文化、街头摊贩、文化展示与群众自发性娱乐活动以新的面貌重现人们眼前。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广东省中山市西区长洲村。

5.场地分析:

广东省中山市西区长洲村,中山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城中村位于市中心地区,地段繁华著名侨乡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醉龙舞”。

优势:历史建筑较为完整、周边交通便利、居住皆为当地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醉龙”一直受到侨胞的重视。且祠堂文化一直流传下来。周边教育配备完善,幼儿园至中学,醉龙文化传承进校。

劣势:外来文化入侵而使得传统文化被分割、挤占、不断吞噬。胡同空间的闲置、浪费。房屋密集。街巷狭窄、拥挤。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与原住民缺乏沟通。民间艺术鲜有展示空间。小摊小贩乱摆放,难有合适的售卖空间,占用人行道。城市交通用地与临时商铺。基础设施与绿化树观赏感受差。

方案意向:

临时性公共空间——为同一区域创造不同的可能

可拆卸的木、钢构件结构——无实体墙,空间通透、灵活

简易拼接结构——组装方式简单、街坊邻里共同合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模数化体块拼接——构件的拆与装形成不同的空间,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市集、社区集会、演讲、展示

选题背景: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独特社区与共同体组织。但在随着时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现今人们意识中的市井文化几乎只存留下了其贬义的部分,认为其粗俗鄙陋,加之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拆“字在小巷里随处可见,传统的市井文化越来越少,渐趋消亡。人与人之间也越发凉薄。市井文化在现代大都市中成为过去质朴、纯真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朴实无华关系的代表与寄托。

市井文化并非单一的某种具体文化形式,而是公众行为和意识的集合体。街头摊贩、文化展示与群众自发性娱乐活动等共同影响了城市街道与广场的基本形态,亦是当代社会市井文化的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包括街头的小商小贩的商业活动,也包括了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及面貌。

城中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承载着人的各种生活需求,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必然纽带,是链接建筑内部空间和自然环境的有效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最集中的表现,其场景具有很强的永恒感。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需求不断地改变,从而产生了城市更新。一种旧场景的新运用,核心的目的是焕发新的活力。

旧城改造作为城市更新项目应当保留城市面貌、最大限度节约社会资源、新产业新策略赋能、将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尊重场地)。

城市更新是当下成熟城市的发展过程占比越来越多的灵活手段,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底蕴的良好传承场所。而空间设计必须依据运营的需求,根据城市的业态发展和当下人们的城市生活和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有效的设计,才能激发对旧功能空间和场地的新内容的填装,从而体现价值,实现传承。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