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司可月、陈勤、顾钰婷、张颖晖、吴书玮、杨于莺
院校:东南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蒋楠
在校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D5渲染器、Photoshop、Illustrator、绿建斯维尔系列软件。
2.作品名:乡村微更新 – 从闲置农宅到乡村振兴工作站
3.设计理念及思路:
项目团队紧密围绕村庄现有建设情况以及用地条件,充分吸纳村民的使用诉求,展开系统性规划与设计工作。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有助于构筑起“争创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战略框架体系,发挥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作用。其设计与营造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不仅仅涉及物质空间及场所环境的塑造,而是包含着建筑、景观、室内、策划、行为、生活等多元协同 的乡村公共生活组织、人地关系梳理、空间场所再生、地域文化传承乃至社会纽带重建等。为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项目以“乡土、低碳、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集乡土文化、农旅体验、宜居家园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项目结合现有闲置农房微更新,通过乡土博古架将几座散落的旧屋连为一体,创造契合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村民生活交往、游客文化休闲的生动场所,并形成乡村舞台、美丽庭院和绿色菜园等特色场景。
功能复合多元,包括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农产品展示、村史馆、乡村书屋、村民活动室、游客中心、办公住宿、会议室等,以满足村民、师生、游客等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强调绿色低碳示范,如光伏一体化屋面实现能源自给、环境模拟实现微气候改善、废旧建材的在地循环利用实现绿色建造。引入 “村民共建、师生共建”的机制,增强社区凝聚力和项目可持续性。建筑、景观室内全专业一体化,充分利用地域性乡土材料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
依托校地共建的创新模式,“旧屋新廊,循环更新”的设计理念,力图打造当代江南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
本项目选址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村,地块内原有建筑为一处闲置农宅。当下,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依据建设规划与实际需求,需在村内增设一处乡村工作站。
5.场地分析:
经实地勘察与综合评估,场地现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方面,场地当前使用率较高,周边自然景观条件优越,具备发展文旅及各类乡村活动的天然优势;但另一方面,场地现存诸多短板亟待解决。围墙的布局形式致使空间封闭,不仅阻断了内外视线交流,还削弱了场地的开放性与亲和力;乡土文化元素挖掘与呈现不足,未能彰显地方特色与乡村文化底蕴;此外,休闲空间匮乏,难以满足村民日常休闲以及游客停留休憩的需求。
6.设计策略
(1)融入乡土——现存建筑材料的就地循环:
策略一:在地取材 — 收当地材料搭配使用
策略二:自主循环 — 集拆除废料就地利用
策略三:技艺互鉴 — 承当地技术创新活用
策略四:村民共建 — 助乡村客厅共建共用
(2)融入自然——绿色建筑的低能耗循环
策略一:屋顶抬升 — 改善通风环境,引入自然采光
策略二:中庭暖房 — 小体量中间置入阳光房,防晒隔热,改善室内热环境
策略三:加入天窗 — 引入天光,热压通风改善室内环境
策略四:光伏屋顶 — 屋顶及廊道顶覆盖太阳能板,节能降耗
策略五:院落通风 — 南北两建筑体量底层开敞,引入穿堂风
(3)融入文化 —— 地域人文的传承式循环
策略一:符号复刻 —— 提取经典元素,重塑建筑外观
策略二:民俗活化 —— 重拾传统民俗,打造特色活动
策略三:文脉赓续 —— 培育非遗传承,赋能乡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