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武诣强
院校: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院系专业:环境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卢玥
在校职务:老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Photoshop、SketchUp、D5渲染器。
2.作品名:西安灞河广运潭段水体景观微更新。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记忆。灞河,这条贯穿城市东部的重要河流,自古以来便是西安的生态与文化纽带,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故事。广运潭段更是灞河景观带上极具特色的区域,曾是隋唐时期的重要水运码头和游览胜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设计目标
生态优化:提升水体质量,丰富滨水区域的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生态环境。
功能完善:补充和优化滨水空间的使用功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多样化的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等活动需求。
文化传承:深度挖掘广运潭的历史文化内涵,将隋唐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景观之中,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能沉浸式感受古都的历史韵味。
景观提升: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美感的水体景观,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增强对周边居民和游客的吸引力,使其成为西安灞河景观带上的璀璨明珠。
设计原则
生态性原则: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采用生态友好型的设计手法与材料,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水体自净能力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的使用需求和行为习惯,打造舒适、安全、便捷且富有吸引力的滨水活动空间,提高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文化性原则:以广运潭的历史文化为根基,从场地的历史故事、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多方面提取文化符号,将其融入到景观细节之中,实现文化的可视、可感、可传承。
整体性原则:将水体景观与周边的城市环境、河岸植被、现有建筑等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设计,保证景观的连续性与协调性。
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短期建设与长期运营维护,选用耐用、易维护且环保的材料,合理规划设施布局,确保景观在未来能持续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不断发展完善。
设计策略
生态修复与提升
水体净化:在广运潭段合理设置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荷花等,它们不仅能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还可营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沿河岸设置生态驳岸,采用石笼、木桩等自然材料,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促进水体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增强水体自净功能。
生物多样性营造:在滨水区域规划不同类型的湿地生境,如浅滩湿地、深水区湿地等,引入本土鱼类、两栖动物以及鸟类适宜的栖息环境要素,种植多样化的耐水湿植物群落,吸引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在此安家落户,形成完整的生态链,让广运潭段成为城市中的生态绿洲。
功能空间优化
休闲游憩空间拓展:结合滨水地形,打造多个亲水平台、滨水广场以及林下休闲空间。亲水平台采用木质或石材铺设,设置座椅、遮阳伞等设施,方便人们近距离接触水体、欣赏水景;滨水广场可举办文化活动、小型演出等,为市民提供公共集会场所;林下休闲空间则布置在河岸植被丰富的区域,营造静谧舒适的氛围,供人们散步、休憩、冥想。
慢行系统完善:梳理现有滨水步道,将其与周边城市道路、公园绿道等有机连接,形成完整的慢行网络。拓宽部分步道,保证行人、骑行者的通行安全与舒适性,同时在步道沿线设置标识系统、照明设施以及休息节点,为人们提供便捷、愉悦的慢行体验。
儿童与老年人活动区设置: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专门规划儿童游乐区,配备沙坑、滑梯、攀爬架等趣味性游乐设施,并设置家长看护休息区;为老年人打造健身广场、棋牌角等活动区域,地面采用防滑、柔软的材料,周边种植遮荫树木,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
文化元素融入
景观小品设计:从隋唐时期的建筑、船舶、民俗等元素中提取灵感,设计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景观小品,如仿唐风格的亭台楼阁、以古船为原型的雕塑、刻有诗词歌赋的景墙等,将这些小品巧妙地布置在滨水空间各个节点,让游客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广运潭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文化主题广场打造:在重要地段打造文化主题广场,地面铺装采用具有隋唐特色的图案与纹样,广场中央设置大型主题雕塑,展现广运潭曾经作为水运码头的繁荣景象,周边设置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向人们讲述广运潭的历史变迁与故事传说,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区域的文化价值。
植物文化体现:选择具有历史文化寓意的植物进行种植搭配,例如柳树,自古以来便与灞河有着紧密联系,“灞柳风雪” 更是西安的著名景观,大量种植柳树可延续这一文化传统;同时搭配桃李、紫薇等在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植物,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植物景观氛围,从植物层面传递文化内涵。
景观风貌塑造
水景营造:利用广运潭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水位落差,打造多样化的水景,如小型瀑布、跌水、溪流等,增加水体的动态美感。在夜晚,通过水下灯光、岸边景观灯等照明设施的配合,营造出如梦如幻的夜景效果,让广运潭的水景在不同时段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植物景观规划:采用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手法,以乡土植物为主,乔、灌、草相结合,构建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植物群落。春季,桃花、杏花、樱花等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荷花飘香;秋季,银杏、红枫等色彩斑斓;冬季,松柏傲雪,展现出不同季节的景观特色,为水体景观增添自然之美。
0视线与空间组织: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开合、疏密布局,营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在开阔处,可远眺灞河风光与城市天际线;在幽静的角落,营造出私密、宁静的氛围,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同时,注重景观节点之间的视线引导,利用植物、小品等元素,形成连贯且富有变化的观赏序列,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发现惊喜。
材料选择与植物配置
材料选择:地面铺装材料多选用天然石材、木质材料以及透水砖等,既保证美观耐用,又符合生态环保要求;景观小品采用青铜、石材等材质,通过雕刻、铸造等工艺展现文化细节;生态驳岸则运用石笼、木桩等自然质朴的材料,利于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维护。
植物配置:乔木主要选择国槐、柳树、银杏、雪松等,树形优美且适应性强;灌木搭配紫薇、丁香、连翘、红叶石楠等,丰富中层景观;地被植物选用麦冬、鸢尾、萱草、二月兰等,营造出自然、野趣的滨水植物景观氛围。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保证四季景观的连续性与丰富性。
项目实施与展望
本次西安灞河广运潭段水体景观微更新项目,通过上述一系列设计策略的实施,将从生态、功能、文化以及景观风貌等多个维度对该区域进行优化提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密切与各相关部门协作,严格把控施工质量与进度,确保设计理念能够精准落地。
相信经过微更新后的广运潭段水体景观,将成为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外地游客感受古都历史文化的新窗口,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灞河景观带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承载起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美好期许。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
- 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灞河广运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浐灞生态区。
5.场地分析: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时间的推移,广运潭段水体景观在功能、生态以及文化彰显等方面逐渐出现了一些亟待更新优化的问题。部分设施老化、滨水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生态多样性有待提升、历史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够深入等情况,影响了该区域整体景观品质与公众体验感。本次微更新项目旨在通过精细化、针对性的设计手段,重塑广运潭段水体景观,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以及传承西安独特的历史文化。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