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基于白石崇拜理念下的羌锋村博物馆设计

一、作者信息

姓名:金日、任嘉瑶

院校:西南民族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齐一聪

在校职务:讲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D5渲染器、Photoshop

2.作品名:他山之石 – 基于白石崇拜理念下的羌锋村博物馆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方案提取当地白石文化元素,在基地中植入白石形体建立建筑精神氛围。通过类型学研究,形态转译等设计手法勾勒建筑造型,提取符合基地要求,功能布局最合理的体块关系。结合博物馆建筑展览、办公及研究等功能对建筑形体和高度进行控制重构的创新处理。

设计过程:

基地北侧为连接羌锋村的主要道路,分布藏品运输的出入口,南侧为村内交通道路,设置建筑的主入口,通过三段阶梯缓解基地内部高差并穿插设计集散广场。建筑一层平面以公共开放空间为主,展厅主要布局在一层,部分空间布置多功能报告厅和展示售卖空间,功能之间相互结合,与一层办公空间互不干扰,游客在观览的过程中可以有较强的导向性,展厅之间串联布局,动线清晰。建筑二层平面主要布局临时展厅和局部通高空间,使建筑采光通风性能及空间的通透性得到提高,避免展厅空间产生压迫感,增强空间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二层局部设置博物馆的办公和研究空间,用于工作人员对展品进行处理和研究工作,为工作人员提高更安静和私密的区域。建筑负一层平面主要是博物馆的储藏空间,用于展品的存放、处理及运输,布局有单独的货运流线,方便工作人员对展品的存放和调取,设置有单独的货运电梯连接建筑二层的研究空间,实现流线的分隔。

建筑材料方面遵循可持续性建筑的设计原则,降低建筑能耗,选取当地的石材为建筑的主要材料。由于基地自然环境复杂,表皮采取现代FPR材料结合玻璃幕墙,提高建筑材料的耐久性,缓解建筑材料老化,减少建筑自身负荷,提高其抗震性能。

设计创新与亮点:

方案营造过程中探索“起山、搭寨、造田”的理念,山就是羌人赖以生存的依托,山也是羌式建筑的灵魂。“起山”的概念应运而生。这里的“起山”,是指利用场地原有高差形成梯度,强调建筑空间与坡地形态的交融,突出建筑与山势动态的契合。不同的建筑功能呈现出不同的体块高度,不同高度的体块组合形成了白石不同角度的折线变化。这样可以把 6个独立的建筑空间体块有机融合到一起,而且更加强化了“起山”的理念和视觉效果。“搭寨”是指以白石形体为基本构成元素,选择适当的功能进行组合,根据不同场景使用特点,灵活组成石块体量,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突或平、或落地或悬空,形成丰富多变的内外部空间。传统羌寨选址有意识地选择靠近河湾滩地的山坡坡脚,既考虑适宜的耕作距离,又避免占用珍贵的可耕地。因此,古老的羌寨周围往往可见田地、小巷、河流,为了追寻这种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造田”是指方案场地从寨中的耕地里“移来了”绿植和作物,种植到坡地隆起的一个个矩形模块上,高高低低的模块仿佛变成了层层梯田。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

5.场地分析:

作品选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该村被誉为西羌第一村及羌绣之乡,是一个古朴习俗保存较好、景美情浓的河坝羌寨,也是距成都最近的羌族村寨。整个羌寨顺坡而建,别致有序,形如古城堡,地面由曲折巷道相连,房背家家可通,而羌碉则傲立寨中。寨内地域色彩浓厚,羌绣种类多、品位高,民族特色、乡土气息浓郁。再加上果园、羌歌、羌舞,使人有倘若隔世之感。对于羌锋村而言,当地的地域文化别具特色,但受限于地理环境,文化难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因此,在羌锋村设计修建博物馆建筑是必要的,博物馆可以作为当地文化的载体,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大意义。

地形上,羌锋村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高山峡谷之中,崇山峻岭,河谷纵横。羌锋村与附近的簇头寨、沟头寨合称为羌锋三寨,它们和处于半山的高东山寨、河坪寨又合称为河西五寨。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险峻。地理环境方面,羌锋村依山傍河,位于岷江西岸的冲积台地上。岷江自北向南流过,附近还有簇头沟、高店沟、大溪沟、登溪沟、苏冬沟等几条山溪汇入岷江。高山峡谷的地形,加上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不同气压,形成了羌锋村干燥多风的气候特点。冬季北风凛冽,夏季南风劲吹,干旱少雨,素有“十年九旱”之称。此外,羌锋村地区土壤贫瘠,石头多,土地以半干旱褐色土为主。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羌锋村面临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风险。

历史文脉方面,羌锋村的羌族建筑独具特色,尤其是羌碉,作为羌族文化的象征。这些碉楼用石块、石片以稠米浆制的胶泥黏合砌成,形式多样,功能各异。除了建筑,羌锋村的羌族服饰也极具特色。羌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尤其是羌绣,更是羌族文化的一大亮点。羌绣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绣出图画,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美感。羌锋村的羌族文化习俗还包括独特的婚俗和节日庆典。羌历年则是羌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全寨人会聚在一起,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景观轴线上,羌锋村自然资源丰富,基地景观视野良好,基地东侧可以眺望到整个村落及村内传统建筑与羌碉,南侧紧邻岷江,北侧为群山,建筑设计应考虑景观朝向,获取较好的视野使建筑内部空间营造更加生动。基地位于河谷地带的空间轴线之上,有较强的纵深感,两边山体压迫感较强,村落位于岷江两岸山脚下,靠近主要交通道路,内部形成中心轴线,建筑分布轴线两侧,呈散点排布。

空间形态与建筑风貌方面,羌锋村是岷江上游保留较为完整的寨子之一,由于岷江支流是从整个寨子中间穿过,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寨子依靠着河岸两边依山而建,形成了曲巷相连的空间特点,再加上地势崎岖,建筑布局较为自由,围合出了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寨子建筑以石砌为主,材料都是取自于自然,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在通往祭祀道路的中轴线上建有一座碉楼,处于寨子核心位置,整个建筑高达 38 米,石砌而成,没有入口,只能借助爬梯进入内部。羌锋村空间形态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五种邻里空间:院落邻里空间、中心邻里空间、祭祀邻里空间、巷道邻里空间、宅前邻里空间。这五类空间从功能来说都为村民提供户外交流场所,推动寨子邻里空间更加完善满足村民日常行为需求。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