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A轻木结构会议模块

一、作者信息

姓名:张聿怀、杨玉玺

院校:天津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院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朱玲

在校职务: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英才教授、风景园林系主任

姓名:苗展堂

在校职务: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造研究所所长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 up & Rhino(建模)、Midas(结构分析)、D5(渲染)、PS(效果图、分析、排版等)。

2.作品名:TICA轻木结构会议模块。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轻介入:为减小对保护建筑的影响,同时避开地底设施带来的干扰,我们最终选用了地螺丝工艺进行基础建造。该工艺为新型地基工艺,安装简单、操作方便,作业周期短、对环境无污染,是取代水泥基础的绿色地基基础系统。

低排碳:结构方面,为实现低碳节能、轻质构造的目的,我们采用了对保护建筑影响最小的轻木结构设计方案。木材作为高效的储碳材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且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操作简易、能耗较低,没有扬尘等施工污染,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灵活:建造上设计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模块本体与上述地螺丝基础可以随时拆卸,并在其他场地进行组装使用,实现高机动立体组装搬运理念。功能上与既有建筑的多个空间实现连接,通过空间合理划分灵活布置功能组团。

该项目由加拿大木业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与原料捐赠,并对设计的节点图纸进行了审核与意见指导。项目设计阶段完成了对详细节点的工程做法设计,包括了各个节点在内的构造层次设计与各个节点的连接设计。构建加工和组装依托天津大学新工科通识课平台,在多名本科生的努力下共同完成了部件加工,让同学们学习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参与木结构建筑的建造过程,更深刻的了解了课本上难以传述的工程问题与解决思路。

整体结构采用了现代木结构工艺,使用SPF规格材作为结构骨架,并将上下梁架的连接进行了延长,极大地丰富了屋顶的视觉体验。利用隐藏在桁架之间的补光设备,映射在木材上的光影与限制在设定区域的光照便成了场地夜间靓丽的风景。结合1号楼内原有的使用功能(西侧为学生工位与小会议厅,东侧为教师办公室),将原本的窗户改换成了开合门扇,使得两侧区域通过模块进行了连接,方便交流。利用一榀桁架作为分隔,划分出小会议区与会客区。在需要进行大型多人会议时,则可打开分隔移动桌子,整体变为大型会议区。由于场地位于建筑北侧,我们采用了大面玻璃幕墙以及三层夹胶玻璃屋顶的做法,既保证原有建筑室内采光需求,同时使得模块内日间光线充足。

由于底下储水设施高出地表10cm,我们对模块外部的花园进行了一定的填土,并依据土层厚度划分了种植区域。利用条纹花岗岩石板对非种植区域进行线性铺设,既围合出了种植区域,又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场地外围由原有的密集早园竹围合,形成界域划分,还拥有隐喻的视线交错。选用竹木板为主材料,松木为龙骨铺设连接室外地坪与模块的活动平台,让场地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植物种植以观赏性草坪为基础背景,利用多年生与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春的观赏效果,同时也为风景园林本科教学提供场地。

目前,会议模块已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水利馆1号楼。

5.场地分析:

会议模块项目位于天津大学水利馆1号楼闲置绿地上,紧贴1号楼建造。场地周边自然环境优美,植物茂密成荫。为了满足师生的办公需求,同时进行一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在场地上建造一个可移动的临时建筑模块,该模块能满足一定的办公会客需求,还兼具4-16人不同规模的会议功能。

1号楼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水利专业实验楼,属于历史保护建筑,整体建造需要采用对环境干涉更小的施工措施。而地勘后发现,地底留存着原水利专业的大型试验设备的抽水、储水设施。因此,建筑模块无法进行大型基础动工,面临诸多限制。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