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白与新生 – 住宅的微更新

一、作者信息

姓名:杨雨昆、李初十、苗潇航

院校:北京建筑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

院系专业:未来建筑技术学院建筑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杨勇

在校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Rhino、D5渲染器、Photoshop、AutoCAD

2.作品名:填白与新生 – 住宅的微更新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设计亮点:

对老建筑的致敬:建筑保留了部分原有的结构,并对其进行合理改造——拆除部分屋顶使屋脊外露,改造成可以休憩和对话的阶梯空间。除此之外,建筑还保留了部分老建筑墙面,在上面建筑新墙,并利用原有老墙设计鱼池,利用原有侧门作为私宅内厨房的开窗,最大程度利用了原有建筑的材料,同时也保留了老建筑的肌理,此为新生。

绿色:本次设计无论是在自宅还是工作室,均开布天窗,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展示厅的天窗配合外露的梁形成了和谐的光影关系。此外,方案均在东南方向开高窗,南向建筑墙面间有一个小开口,这些都顺应了北京夏季东南主导风向,使建筑整体有一个良好的风循环,以便空气流通,可以在最大限度减公空调的使用。两个内院里也均种植绿植,树木从建筑内部生长,为白墙灰瓦增添了一丝生机。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北京市天桥社区赵锥子胡同与四胜胡同交界处。

5.场地分析:

本次设计旨在将该场地原有老房子改造为建筑师的工作室兼自宅,植根于北京的胡同文化并从中生长。由于该设计场地上原有建筑年代过于久远,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建筑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为了追求更多空间只能向上生长,这种做法导致建筑尺度失调,对周边的道路造成压迫,也对室内的采光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解决这些现存的缺陷,为建筑“治病”,让其焕发新的生机。本次设计的概念为“填白”与“新生”:“填白”一是对原空间进行修复,崭新的白色肌理从灰色旧砖墙中生长,灰色的画布上生长出了白色的色彩;二是原有建筑空间形态压抑堵塞,填白亦有“通顺”之意,白色的使用创造出具有呼吸感的空间。“新生”是新生命衍生于旧生命,老建筑的缺陷被修复替补,从中诞生新的空间,并于与原部分呼应形成紧密的联系。填白新生既是加成也是减成,空间上的减治好了建筑的“病”,增使建筑的各个空间联系起来,二者结合使建筑形成了良性循环,崭新的坐落在胡同中。

流线组成:

方案共分成房主,建筑师和参观者这三种不同身份的流线,三条流线相互独立又彼此联动。建筑在屋外空间搭建二层平台,作为眺望的区域,这样使建筑师与私宅内办公室的房主产生联系,这种“上房揭瓦”的闲适感呼应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城南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人们在屋顶上交流沟通,饮茶休憩。除此之外,两个内院也将公私两条流线分割,营造出私密、半私密的空间,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流线。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