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汪弘轩、董东润、周宜权、邱榆凯、黄玉淡
院校: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院系专业: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奚建芳、罗依南
在校职务:讲师、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平面绘制,SketchUp建模,D5渲染器渲染,Photoshop排版制作分析图及图纸拼贴,Ai矢量分析图和调整线型。
2.作品名:From “Sweet” to “Smart” 旧梦拾饴
3.设计理念及思路:
当前,许多国家的经济模式已经显现出明显的知识经济特征,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工业经济。以知识和文化为基础的产业正日益壮大,并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生活。“知识经济”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它同时是社会结构、文化态度、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型。换句话说,随着知识型经济的崛起,我们期待能够创造出适应新型生产和消费模式的空间。这些空间不仅仅是容纳工作的地方,更是思想碰撞、创意诞生的温床,它们正在重塑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典型工业建筑转型的新愿景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设计,还应当关注这些空间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当我们审视旧有建筑的转型,我们不禁要问:人们是否仍对现有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对未来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只关注建筑物的外观与形式,那么它的意义便局限于此;如果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建筑视为社会功能的延伸,我们的设计将不仅仅是空间的构建,更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建造一栋更好的建筑,或是追求单纯的形式美学,而应当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充分利用知识社会的资源。这不仅是建筑的使命,也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建筑,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双重产物的载体,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实践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的转型不仅是对功能需求的回应,更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反映。知识经济催生了对公共创意空间的迫切需求,这些空间的开发不仅提供了物理环境,更承载着信息流动、资源共享和社会合作的潜力。而正是在这些公共创意空间里,知识与文化的共享成为可能,城市居民能否真正享有平等的知识获取途径,是否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普及与共享,成为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是否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让我们设想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在这样一个空间中,研究人员、技术人才及其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遇与互动。研究人员可以在下沉广场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进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打破传统办公空间的界限,促进思想的自由碰撞;同时,手工制糖师所提供的制糖空间,成为居民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文化体验中心,孩子们可以随时参加糖画课程,家长们则通过亲子互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这样的空间设计,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引导人类社会朝着更开放、包容和协作的方向发展。这些新型空间不仅优化了生活体验,更促进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知识与文化的共享。
这样的空间转型,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重建过程,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与反思。不同的社会参与者将在这些转型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推动城市生活的尺度不断扩展,深化城市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联系。通过这些创新空间的塑造,我们不再单纯依赖工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力,而是在知识经济中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参与和创造的机会。
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有着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们的乡土情结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不少年轻人想要涌入大城市,乡土情结也由此变得十分淡薄;另一方面,对于更多走出乡村的群体而言,在异乡中往往找不到归属感。
原先的工业厂房转换为文化属性的创意园,江门市民的记忆匣子再次被打开。这里不仅作为展览馆,以一种发展的、包容的姿态面向所有生活在江门的人们,同时聚集了西江岸的先进思想,推动着江门经济沿着“江门智造”的道路的走向新时代。我们希望这座创意园不仅是江门记忆的载体,还是弘扬“甘化精神”的先驱;不仅是文化的阵地,还是“知识经济”的先行者。
沧海桑田,时代兴衰更替,甘化厂在飞速发展的今日也将被赋予全新的意义,书写新的“奋进故事”,激励更多的江门奋斗者,在这片热土上创造出更大辉煌。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江门粤海滨江艺术公园。
5.场地分析:
宏观层面上,我们创建了一个覆盖省级到国家层面的综合知识网络,像构建“走廊”一样连接知识网络中的各个锚点。这不仅契合了推动知识传播和终身学习的趋势,还促进了其持续发展。
中观层面上,以城市或区县为尺度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等优势,都将成为构建一个“知识走廊”锚点的直接或间接资源。
在微观层面,我们聚焦于场地现状,从遗留的场地元素中提取出独特的建筑语言,融入改造设计。通过保留旧设备和空间,串联起一条高度互动的游览路线,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既能有所学习,又能有所感悟。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