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吴海怡、赵永浩、苏颖茵
院校:韩山师范学院、海口经济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院系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城乡规划、环境艺术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林井然
在校职务: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Blender 、SketchUp、D5 Render、Photoshop、即梦AI 、kivicube、kimi AI
2.作品名:“水井的轮回” – 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老旧小区微更新
3.设计理念及思路:
珠海狮山街道的老水井见证了珠海从渔民县到市政府的历史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井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灌溉农田和提供生活用水,到现在几乎无人使用,往日的热闹场景已不复存在。
同样,老小区因缺乏停车位等公共设施,给居民带来了不便。目前,小区的居民构成主要包括老年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新定居群体以及租下空置房屋的个体户。
本次设计的目标是改善个体户“须臾欢忭”门口的停车位。设计基于多方面的需求考量,旨在在城市规划的现实物理空间中保留现有停车位,同时从个体户经营的角度出发,美化和盘活门口的闲置场地,并展示其藏品。通过结合物理与虚拟技术,我们创造了一个“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空间。
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将古老的水井和店内的画作作为结合点,利用AR技术以新的视角重新展示这段历史。通过AR技术,我们可以重现旧日水井的热闹时光,同时使这个老水井成为社区凝聚力的新中心,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狮山街道红旗街4号102-103。
5.场地分析:
【项目现状】
本次设计场地为个体户须臾欢忭门口的停车位。现场道路狭小呈现梯形形状。朝入口方向的楼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为8.6m,沿墙可以侧方位停车4辆,艺术空间门口正对停车场。在艺术空间大约20m左右为老水井现状的地理位置。
【人员构成】
目前该小区居民构成为老年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新定居群体或租下这些空置房屋变为经营场所的个体户,这些群体因为流动性、生活习惯或者其他原因,目前对社区的认同感不高,不是很了解社区的历史和井的历史典故。
【街道的尺度和比例】
微小的商业单元通常占据街道上相对较小的空间。而本案的艺术馆刚好符合在街道角落的环境下进行的微更新。
《街道的美学》中芦原义信对街道尺度和比例的讨论,这些单元如何融入其所在的街道环境,以及这种尺度差异如何影响行人的体验和街道的整体氛围。
【行人的体验】
小型商业单元对街道行人体验的重要性,这些都与街道美学紧密相关。设计中考虑从行人视角,利用手机VR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实现了无光污染的灯光效果,既提升了视觉体验,又实现了节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街道的活力和多样性】
许多微小的单元共同营造了街道的活力和多样性。芦原义信关注街道的动态性和丰富性,这些微小单元的存在和功能正是这种活力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场地思考】
设计的目标是提升改善活化老旧小区的空间,本次改造体现在改善个体户“须臾欢忭”门口的停车位。设计基于多方面的需求考量,在城市规划的现实物理空间上满足保留现有停车位,在个体户经营的角度上满足美化盘活门口闲置场地和展示藏品的需求,基于物理与虚拟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空间——“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空间。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