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环漾Ring and Ripple – 高校活动中心更新设计

一、作者信息

姓名:刘阳

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刘小虎、陈秋瑜

在校职务:教授、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1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2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Rhino、Grasshopper、D5渲染器、Photoshop、剪映

2.作品名:灵动环漾Ring and Ripple——高校活动中心更新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设计理念源于对校园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教育空间的无限想象。环形建筑形式不仅美观独特,更具有强大的功能性和凝聚力。其流畅的线条、开放的空间布局,为师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多元化场所。环形设计寓意重生与更新,团结与和谐,还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重生与更新:汲取自然界的“循环再生”原理,将环形建筑的寓意与更新、重生的概念完美融合。旨在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活动中心,更是象征着不断进步和变革的精神象征。

开放与交流:构建一个无界限的交流空间,促进校园内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融。环形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象征着开放的态度和无限的可能性。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美术学院校园内。

5.场地分析:

场地内原为高校内一处休闲活动绿地,但因缺乏场地活力刺激因子,导致该地几乎仅为绿化用地。场地南侧为食堂,东侧为校园湖泊,北侧为艺术学院楼,西侧为运动场,场地内有良好的绿化,有着良好的人流潜力与景观视野。

活跃流线:通过连续性流线、多维度连接、中心活动区、灵活隔断和功能混合,活跃空间流线,激发空间潜力。设计导向性元素引导移动,中心区域汇聚活动,可移动隔断提升灵活性,混合功能增加使用频率,视觉通透性和互动性设计增强体验。

激发空间:建筑以其流畅的动线和环状结构,有效提升空间活力,促进人群互动。通过设计多功能区域、中心庭院和互动节点,环形建筑不仅增强空间连续性,还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从而激发空间潜力,丰富社区生活。

流动平面:建筑在流动平面上的优势在于其连续性、无障碍的动线设计,有效提升空间流畅性,减少死角,增强导向性。这种布局便于人流畅通,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促进功能区域间的互动,创造活力四射的公共空间。

开放空间:建筑在开放空间方面的优势体现在其环形布局能够创造出中心开放的庭院或广场,增强校园凝聚力,促进自然通风与采光,提升环境舒适度。同时,这种设计有助于模糊室内外界限,扩展活动空间,增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