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觅花朝 – 基于“花朝节”文化下全龄友好型社区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一、作者信息

姓名:杨鸿宇

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院系专业:环境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童芸

在校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Photoshop、SketchUp、D5渲染器

2.作品名:春光·觅花朝 – 基于“花朝节”文化下全龄友好型社区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设计理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的名句,写出了成都的诗情画意。这座花容月貌的城市,连简称都带着“花”。成都人爱花,也种花,有不少地方以花聚人成文化、以花为媒兴产业,三圣花乡就是其中之一。结合三圣花乡的“花”文化作为此次设计的切入点,围绕花这一主题, 在整体的规划中运用花的元素,依托当地良好的花卉产业,打造符合花乡意境的城市全龄友好型公园建设,传播花朝文化。

设计思路:

根据三圣花乡片区的建设现状,本次改造的设计思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居住区范围的居民出行的便利性,以及尊重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动需求,满足基本的户外出行保障,服务对象主要针对于出行不便的老年人与儿童,鼓励居民从家中走出来,在15分钟步行圈可以享受健康、休闲、娱乐等活动,打造全龄共享需求的景观。二是根据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依托三圣花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花乡文化”,打造康养景观,采用园艺疗法等多项技术,化解因为年龄、身体、认知等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促进全龄友好环境的形成,同时传播花文化背景下的花朝传统文化,营造环境和人类和谐共生的画面。

设计策略:

通过实现全龄友好这一目标,通过康养这一媒介进行植入研究,通过分析成都市锦江区的上位规划,衍生出康养景观目标的四个机制:身体健康通过生态活力、活力运动使得公园充满运动气息;心理健康通过互动娱乐、陶冶情感使人们在环境下可以舒缓情绪;道德健康通过文艺运动、加强社交来实现公共自治;社会适应社交通过提升社交来实现。通过以上四大机制,再结合“老,青,中,幼”四大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需求交叉,实现全龄友好的景观设计。

作品简介:

三圣花乡以花闻名,花卉种植历史漫长,选址位于三圣花乡的一片空地,周边邻居住区和学校等场所。平面的设计思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与活动的需求,打造全龄共享的景观。二是依托三圣花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花乡文化”,打造康养景观,营造环境和人类和谐共生的画面。

在文化层面,通过整合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创建文化宣传平台,在全龄友好层面,打造多维度文化活动设计,为周边学生提供研学文化,打造研学文化教育活动。产业发展通过游学这一媒介进行串接,发展环保型产业手工业和赏花游学服务业,在花乡文化上,将花乡情怀游这一模式构成产业结构发展链条,打造各项业态模式。活力赋能上,运用健康城市这一发展模式,构建场地漫步系统,建设运动广场。功能日夜置换,承载昼夜不间歇经济文化生活,打造公园发动机,整合多种基础设施。生态策略上,我们打造全龄参与式社区花园,促进生态可持续计划,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实现绿色追求、第二课堂、记忆延续的效果。在植物配置上坚持持续与创新相结合,打造四时观花之盛景。

在专项设计中,考虑场地综合性价值,对全龄社区花园这一理论进行小场地设计,形成区块交叠、各得其所、共生共息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打造园艺花园、可食用花园、种植廊架等空间,鼓励居民参与其中,通过花园设计手册帮助大家快速认识场地,感受园艺所带来的乐趣。

引用花文化,并且通过对于花这一意向的研究,发掘热潮的簪花文化以及流失的花朝文化,通过场地空间布置,花朝活动,集章体验、手工作坊等模式感受花乡文化。引入触媒理论进行研究探索,将元宇宙这一模式进行技术植入,相关技术进行辅佐,形成花乡元宇宙,使用vr眼镜等互动设备达到现实与虚拟的结合的效果。

山海广阔,花开四时,身在城郊花乡,意中吾之故乡,愿于早春之迹,赴三圣花乡,赏美丽中国下美丽花朝!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

5.场地分析:

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对城市街头公园康养景观设计进行深入调研,选取了一处典型的街头绿地。由于该场地周边社区多、群体多、人流量大、学校多等特点,具备理论部分提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因此选址于此。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栀子街旁,位于吉祥佳苑西南门西侧与江成龙大道东侧之间空地,右侧为三圣花乡花乡农居。项目周边有医院、酒店、学校、游泳健身中心以及体育场等,项目总面积达 21000 ㎡(约 3.1 亩)。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