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王彦辀
院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院系专业:城市设计学院风景园林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胡轶
在校职务: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Rhino、SketchUp、Photoshop、D5渲染器、InDesign
2.作品名:林下花间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设计提供休息空间的街边公园。
在设计中需要扩大活动范围、加强连通性,总体上将场地与主路融合,强化公园与人行道的关系。内部对部分空间进行切割,形成相对独立、私密的休憩空间。
具体的措施上,首先针对内部休憩空间,利用树池和座椅的方式分隔空间再塑造空间。并且使用树池也可以更好的实现保留树木的要求。其次是将部分道路与活动空间融合,可以在保证绿化覆盖率的同时扩大活动空间。二者也符合方案名称“林下花间”的设想。
重要节点:
节点一 街角广场
街角广场位于虹桥路与剑河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区域,是场地的最西侧,也是场地内人群相对集中聚集的区域,人流量较大,原有方案对于此区域并没有特殊处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以相对开阔的空间,与园区内设计差异化的风格与元素——例如使用木制铺装、使用艺术花灯等进行设计。
节点二 休憩广场
休憩广场位于公园的中心位置,也是公园的最主要的景观和活动场地,其主体由木制下沉广场和三个树池组成,广场曲线与公园园路形制类似不显违和,下沉的设计提供相对独立于道路空间,为在此休息的游人提供包容、私密、温馨的感受,树池既可以满足保留原有植物的要求,也为休憩广场提供座椅并且分割开空间。树种选择上以场地原有香樟、朴树、榉树等安放在广场外侧;树池中选择种植白玉兰。广场内花与叶交融,也契合林下花间的名称。
节点三 入口拱门
该区域位于公园东侧,是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在这里我们将抽象的线条与传统“门”的形象融合构建出口入口。同时,与门连接的线条也同步沿道路线条延伸,充当座椅提供休憩功能。放眼望去,两侧的自然植物与抽象结构的组合,创造一个和谐而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景。
植物设计:
在植被的使用,尤其是乔木选择上,我们保留了大部分原场地的乔木。同时,我们增加了白玉兰和桂花等观花树的数量,让公园不同区域内更美观、也更有主题性。
乔木包括:榉树、香樟、朴树、红枫、桂花、白玉兰。
灌木包括:八角金盘、花叶芒、蓝羊茅、金叶女贞、野青芒、芒、黄金芒、茉莉花。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剑河路路口绿地。
5.场地分析:
设计区域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剑河路路口绿地,该设计是针对此区域内口袋公园的更新改造方案,旨在提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周边居民创造宁静、美观的休憩环境与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
区域调研
在设计之初,我们针对场地进行实地调研,根据所在区域对“交通”“经济”“生态”“人群”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交通:虹桥地区作为上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虹桥国际机场和虹桥火车站,地区内交通发达,拥有多条地铁线路。
经济:虹桥地区服务业发达,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咨询等。
生态:虹桥地区的规划中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例如,长宁区配合交通枢纽建设,实施了外环绿带生态专项工程建设。
人群:虹桥地区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建设住宅区、提高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居民,并且住户层次多样。
场地考察
场地信息:该绿地占地约2215平方米,内含一座200平方米的电站。地块对面是星级酒店,周边有别墅、小区、医院、农展馆、酒店、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为老中心、商务楼等,周边建筑功能丰富,服务受众层次多样。“绿地现状林木葱郁,沿线有带状花境,观赏功能有余,服务周边居民、单位的休憩功能欠缺。”
由于是对原有场地的改造方案,业主针对原有场地提出以下要求:
- 原有大树尽可能保留
- 增加休憩活动空间以及对应设施
- 充分考虑如何将现有电站融入其中
- 口袋公园绿化与铺装的比例要符合口袋公园建设要求
- 提升绿地的通透性及可达性
- 建设时尽量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尽量选用宿根植物,考虑长效管理和养护。
在考察中,我们在原场地中也发现以下问题: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