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孟颖欣、刘明、张呼
院校:内蒙古工业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王志强
在校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CAD、SketchUp、Potoshop、Lumion、InDesign。
2.作品名:楼下的挑战 – 架空层到社交运动场下的心理突破
3.设计理念及思路:
在存量优化的时代背景下,健康城市以健康社区为构成单元,而健康建筑则是健康社区的基本单元。建筑本身及其之间的既有空间经优化后能否承载活力运动、激发运动心理并助力居民克服运动心理障碍,已然成为未来健康城市发展活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中提出了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这五个评价标准。于此次选题背景而言,以【活力】为终极目标,并对其余四点定义如下:
①【管理】:富有活力的运营管理模式是空间保持持续健康与活跃状态的关键举措。它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与策略,确保空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从而为空间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②【感受】:探索如何化解运动心理障碍的感受体验,是构建活力社区的核心突破方向。关注居民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反馈,有助于营造积极的运动氛围,提升社区活力。
③【适宜】:精准把握居民多元且新兴的活动类型需求,进而塑造与之相契合的活力空间。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空间规划与设计上充分考虑不同活动的特点与要求,以实现空间与活动的完美适配。
④【可及性】:充分挖掘并利用周边公共空间,精心优化并创造出可及度高且熟悉度高的空间环境。通过合理布局与便捷交通连接,使居民能够轻松抵达各类公共空间,增强空间的使用效率与吸引力。
改项目选址于成都阳光苑小区,其小区住宅楼设有5米高的架空层。当前小区存在诸多问题:居民运动频率低、活动持续时间短且类型单一;架空层长期闲置,车辆乱停乱放,使用效率低下;体育设施面积不足,居住空间与架空空间相互 “隔绝”。整体呈现出虽有空间却邻里融合欠佳、运动活力匮乏的状况。鉴于架空层处于上层居住空间与底层户外空间的过渡地带,其 “运动” 开发潜力巨大。因此,如何整合现有架空空间与柱子资源,依据 “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这五个维度进行优化设计,激发运动心理、攻克运动心理障碍,打造运动社交场所,最终达成楼下空间的良好活力运转,成为此次设计的核心目标。
针对小区的现状问题,特提出以下微更新策略:于楼下架空层构建交流、休闲空间并配备相应设施,强化邻里间的沟通交流与情感联系;设置半封闭的私密 “小盒子”,借助大面积玻璃为其引入充足明亮光线,优化空间布局,为内向型人群提供过渡性观望空间,兼顾内敛与外向人群的双重需求,促使不同性格的居民均可下楼参与运动休闲活动;打造便捷的运动场地并配备储物柜,满足居民下楼即可迅速开展活动的需求;运用AR技术提供夜间光源、陪伴及警示服务,为夜间运动提供安全便捷保障;在不同楼下设置各异的主题节点,将各节点相互串联,并通过线上小程序实时更新,构建极具趣味性与互动性的实时平台;配备多种运动设施以及依据人群需求可自由灵活变化组合的模数制空间,激活运动空间活力;对空间进行层级划分,合理规划电动车等停放区域,使原本消极呆板的架空层空间布局趋于规范且富有美感。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阳光苑小区。
5.场地分析:选址定位于成都阳光苑小区,其住宅楼配备有 5 米高的架空层。现阶段,该社区存在一系列问题:居民运动频率较低,各项活动持续时长较短,且活动类型较为单一;架空层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车辆肆意停放,致使其使用频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不足,居住空间与架空空间相互隔离,缺乏有效衔接与互动。总而言之,该社区虽具备一定的空间资源,但邻里之间的融合程度较低,运动活力显著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空间应有的功能与价值,在社区活力营造与空间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