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光径

一、作者信息

姓名:许智诚、陈钊汶、张一、王一域、刘晓珊、杨小莹

院校:广州美术学院

院系专业: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林康强、李敏浩

在校职务:教师、外聘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

Rhino建模:通过犀牛软件建立基础场地模型,细化空间分区和设施布局;

Grasshopper遗传算法优化:使用遗传算法生成路径规划和空间分布的最佳方案;

D5渲染器:生成高品质渲染图,真实还原设计效果;

Photoshop后期编辑:进一步优化效果图和表达图,增强视觉呈现力。

2.作品名:荷光径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荷光径:寓意“荷”象征自然与生命,“光径”体现绿道光影交织的景致效果。整体设计追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

荷光径以“生态、健康、互动”为核心设计理念,构建一个集空气净化、情绪疗愈和儿童友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

生态友好:通过植物配置和空气净化装置改善场地空气质量,形成生态绿洲。

情绪疗愈:结合场地调查的心理需求,设计恬静区域帮助家庭和儿童调节情绪。

功能复合:设置互动性强的活动节点和多功能休闲空间,增强邻里关系和城市活力。

设计策略:

功能分区:场地划分为三种特定功能区域:灵活空间:开放的活动区域,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共享;

专属空间:静谧且安全的儿童活动区,适合攀爬、游戏及观景;

发现空间:探索性的隐匿角落,激发儿童创造力和互动性。

生态优化:植被覆盖率≥40%,东疏西密分布确保视野开阔;绿植选择耐污染、香气植物,以提升空气质量和用户体验。

设施设计:结合黏菌算法优化路径生成,为儿童设计攀爬设施与挑战性空间。节点设计注重动静结合,提供围坐、休憩和互动区域。

健康与情绪恢复:空气净化装置布局于车流污染源附近,静谧观景绿地用于减缓情绪压力。

设计细节:

材料选择:采用可再生材料,保证设施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路径规划:人行路径宽度1.5m,台阶宽度≥30cm,适配儿童和老人使用;结合自然纹理设计增添趣味性。

儿童友好:儿童活动区采用软质地面,保证安全性;设计包含隐匿和攀爬设施以增加挑战性和趣味性。

社交空间:围坐装置和社交节点分布均匀,促进邻里间的互动。

荷光径项目充分结合场地现状与用户需求,通过现代算法优化设计路径与功能分布,构建了一个兼具生态效益、儿童友好与社交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口袋公园,为城市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与自然之美。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广州市文德路儿童口袋公园。

5.场地分析:

场地位于广州市文德路儿童口袋公园,毗邻北京路步行街,交通便利但周边环境复杂:

北侧:老旧居民楼;

南侧:恒润广场,商业活动密集;

东侧:文德路小学,交通流量较低但人群密集;

西侧:羊城美食广场,空气污染和油烟问题较严重。

交通与人流:东侧交通通达度高,周边步行街以行人和游客为主;白天以老人、儿童和游客为主,人流量在夜晚增多。

生态环境:场地绿植覆盖率低,垃圾桶数量少,空气污染影响显著;夜晚部分区域不够安全。

心理需求:儿童情绪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缺乏安静的空间进行调节和恢复。

空间特征:场地地势平坦,但缺乏具有特色的空间划分与功能设计。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