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曹敏达
院校:昆明城市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院系专业:艺术学院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苏晓梅
在校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CAD、PS、卫星图像GSI、手绘图形采用AI自动润色(手绘颜色是AI上的)、建模和渲染SU(采用插件)、D5渲染器(全D5流程)、后期剪辑剪映。
2.作品名: 昆明西山区弥勒寺改造项目 – C4-PARK公园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自然融合,多元体验”
设计流程理解:
从历史文化、园林理念设计中,我们发现项目本体对我们的设计范围具有天生的限制,一方面,即便移除之前的老旧的大型建筑,地面大小依然需要吻合之前的底盘大小。由于车道固定安排和主园路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面积面,而大刀阔斧的修改整个公园的基本设计几乎不可能。所以对于道路仅仅是修改,扩建,最大化程度的保证整个地面系统变得更加易用、便捷。同时提升其易用性和人群引导模式,重视原有优势,强化景观系统对其的影响。
另一方面,弥勒寺公园的植物管理繁杂,大型乔木居多,过大的道路迁移和新功能区块布置是不合理的。原生乔木将会在这个环节中产生损失,而弥勒寺公园在本身的特色就是具有高绿地率的“城市绿肺”定位。具实地调研所得,弥勒寺公园内有诸多大型乔木和中型乔木的混合林,内约有65种树木,总计约886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其中以丁香、滇润楠、黄连木、阴香等较大的树种铺垫,又具有松柏等常绿树木作为穿插设计,其中大部分为本地品种,如滇润楠、滇朴、蓝花楹等。从结构次序上来说,整个公园内部依附于诸多的植物系统来营造自然景观系统,其高达80.18%的绿地率面积的基础条件,是弥勒寺公园特殊之处所在。因此对于大块的花坛位置,则选择保留,部分乔木进行本地移植和添加,加之三面围合退休干部的居民区,外部具有独立的地铁站和公交站、一条公路横贯弥勒寺公园正门。可见未来将要产生的受益对象将会是昆明市区内部的全年龄段的人群。
从目前的态势分析,未来的类似于弥勒寺的中小型城市公园应该成为一个聚合性功能体,为游玩者提供更多功能价值属性。
设计理念核心:
设计美学和功能学天生的矛盾一直都是设计者面对的天然问题,不过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更多的“手段”则能够平衡矛盾性问题。大量的绿地率和植物占比是弥勒寺公园原有的特点,其提供的高负离子水品和高含氧量空气也是弥勒寺公园的优质环境所在。那么就继承这层关系,引入疗愈景观(Healing Landscape)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创造一个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减轻压力、提供心灵慰藉的环境。让后续的改造设计基于整体环境之上开花结果。
环境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高等动物,人类一样需要散发其动物性,亲近自然的本质让人们对待自然系统的时候呈现放松、舒缓的心理。而随着科技发展,可视化、定义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可以更多的融入景观元素,成功突破原有互动限制,让“声光电”的概念被融入到景观系统中去。科技更多的是一种呈现手段,而并非简单的参数概念,让正常人的生活中具有来自于科技能力的赋能,科技可以在实际情况中得以落地,这就是最重要的革新概念之一。
因此,可以将设计目标转化为明确的定义:这次的弥勒寺公园改造,将要满足科技融合、全年龄友好、多感官高可互动环境、自然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重构后的弥勒寺公园具有两大圈、六个功能区,涵盖了锻炼、科普、健身、五感有关的声光电疗愈等方面。顺应功能区划的改变设计了新的节点、植物搭配的模式。弥勒寺公园的改造分为两个部分,即上半部分的互动水景平台和下半部分的全纵深景观互动区。可互动水景平台的设计重心则是利用环抱式的栈道系统围绕水体做出互动,人们可以通过声音和光线等疗愈互动装置和水体、自然驳岸、绿地产生互动、观察以满足疗愈的互动性的需求,其上还具有覆土建筑、植物万花筒等构筑物,提供近数字融合、环境互动的价值。整个空间强化触觉、听觉、视觉。
全纵深景观互动区域(两大圈)包括了两幢主体建筑、下沉商业区广场,利用垂直布置的道路系统和内部分叉而出、设计灵感来源于树枝。从上下结构来说,景观轴轴体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承担动的总体,而下半部分承担安静和气氛烘托,满足接触和体验,维持了相对安静的设计定位,基于场地条件有机更新,主承担嗅、味、触觉的功能。
两大圈分别对应自然装置疗愈空间和静态疗愈空间,强调在空间中的线性疗愈,满足不同人群的观赏需求。并且更新了原有道路体系,使其符合消防和安全要求,串联人群并且提供环境赋能,打造疗愈形全龄友好空间。
景观空间布局
在重构了整个空间之后,原有的弥勒寺公园存在的问题被大量解决,重新分化的区域将会更具有年轻化态势,当前状况下,弥勒寺公园多半服务于中老年人和病人,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并未被有效利用,为了吸引更多人到来,弥勒寺公园在这次的项目中被更名为C4-PAKR,以期待更多新鲜血液被吸引过来。
六大功能区作为公园的基础空间骨架,分为自然互动水景区、林下自然疗愈区、入口广场区、下沉中心商业区、疗愈装置互动区、历史文化区。其中入口广场区承担入场空间,自然互动水景区整体提供多样化的自然互动体验,林下自然疗愈区提供休息以及全龄向林下漫步空间,疗愈装置区衔接其上提供静态疗愈和装置互动区域,下沉中心商业区和历史文化区负责疗愈商业化服务以及文创产品、文化输出,提供弥勒寺公园的附带商业、文化价值。也能够为消费人群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
昆明市弥勒寺公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占地面积约为2.8公顷,植被覆盖率高,是昆明市的一处重要城市绿地,弥勒寺公园前身为省委公园,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其设计布局相对老旧,但是本身提供的功能性和美学属性、自然疗愈能力较低。
5.场地分析:
弥勒寺公园地处市中心范围,接近顺城购物区,三面环绕居住区。规划用地面积为4公顷,设计区域为2.8公顷。具有高达80.31%的极高植物覆盖率。以项目地为圆心十公里之内具有十余所三甲医院或者专项医院。门口即地铁站,外通城市干线。该公园的前身是云南省委大院南迁后辟建的开放式公园,因地得名,故被市民称为“省委公园”,是曾经昆明的重要历史和文化地标,具体的区位如下图所示。
弥勒寺公园周围具有大量居民区和医院,其三面被居民区环抱,具有多个次入口和弥勒寺公园链接,由此带来了诸多设计难点:如人车分流以及道路系统规划问题、内部道路的重新规划和原有建筑的拆除和升级。
弥勒寺公园交通条件便利,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地点,但仍需改善人车交通流线问题,综上所述,弥勒寺公园在植物多样性、水体设计、地形利用、交通便捷性和建筑特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仍需在植物管理、交通流线、建筑修复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这是目前的弥勒寺公园状况。
植物现状分析
具实地调研所得,弥勒寺公园内有诸多大型乔木和中型乔木的混合林,内约有65种树木,总计约886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其中以丁香、滇润楠、黄连木、阴香等较大的树种铺垫,又具有松柏等常绿树木作为穿插设计,其中大部分为本地品种,如滇润楠、滇朴、蓝花楹等。从结构次序上来说,整个公园内部依附于诸多的植物系统来营造自然景观系统,其高达80.18%的绿地率面积的基础条件,是弥勒寺公园特殊之处所在。因而植物搭配和设计是本次微更新的要点之一:即“自然融合,多元体验”。
水体现状分析
弥勒寺的水体范围较小,其方位布局于弥勒寺公园的西北方和西南方,横贯弥勒寺公园中轴线以上的上半部分区域。水体形态多变,最大总长一百余米,最大深度约为一米五至两米左右,已经不可在视线内看到底部。项目水体呈现透亮的黄绿色,水质相对清澈,中心区域较为混浊。具有人工投放的观赏鱼,周围环绕围合大量自然驳岸,具有梭鱼草、野生风车草、羽叶喜林芋、睡莲、纸莎草等适用于自然驳岸和浅滩的植物,主要的水体补充是通过降水以及抽取储存水,风格较为自然。
6.地形现状分析
弥勒寺公园的地形相对平整,内部起伏较小,但是具有一定坡度,存在高差约为一米左右。道路地势起伏较为平缓。部分区域地面和土壤之间高差位面裸露,存在安全隐患。一部分高差位并未设立楼梯,只是通过一些石头来进行过渡,行走不便。水域附近有部分小路存在硌脚或者镂空情况,对老年人和低龄儿童较为不友好,具有部分安全隐患。
但是对于大块的花坛位置,则选择保留,部分乔木进行本地移植和添加,项目地位于昆明市西山区金碧路与西坝路交叉口的位置,东北处为顺城购物中心,东通金马碧鸡坊。正门处为昆明地铁5号线出站口,公园内部具有停车场以及环绕型车道。地理条件优厚,但是内部只能吸引周围的老年人和病人修养,年轻人的吸引程度不足,并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人行道和车道并未具有标记,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内部路线较为单调杂乱,没有明确的道路分级,因而泛用性较低,承担人流量较小。
7.特色节点设计:
覆土建筑
昆明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室外紫外线强烈,太阳直射温度较高,而在室内则相对凉爽、舒适,覆土建筑具有通畅、宜居、环保的特性,定位自然,够在区域内吸引目光,容纳人群。
这座现代化覆土建筑顶部具有培土草地和自动灌溉系统,建筑本体四面通风,利于散热。一方面作为特色景观节点存在,融合数字投影技术,使用手机APP交互,展现更多可能性,通过智能化技术优化和改善环境。可以利用展览的方式,将艺术和科技元素面向更多人来展示,在展览空间中,观众可以通过数字装置、虚拟现实等技术来实现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科技艺术展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将其视为一种环保建筑,作为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一种探索。
互动水景平台
水体是最为多变的设计元素,面积大小、构型都是非常重要的布局环节,因而我们设计了整个公园最大面积的整体功能区:可互动水景平台。
互动水景平台具有三个可互动栈道和两个水面平台、水体、人工自然浮岸和可互动人工岸道以及部分景观小品、覆土建筑、小憩空间组成,提供自然探索空间,作为本项目中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本区域优先引导自然系统交互,利用景观疗愈装置等产生声音、视觉疗愈互动效果,结合跑道,整个空间活动性能高,参与第一阶段的疗愈交互。通过利用 LED 灯光、传感器、控制器等技术,实现自动感应和自动调节亮度和颜色,让游人在夜间也可以享受安全、舒适的环境。
共享庄园
共享庄园是一种互动性景观,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是花园和菜园两种形态的景观结合。独立的可食花园可以作为景观植物的科普地,也能够使用手机APP和场地共享作物、增加作物,小面积的提供绿色生态可食植物,服务于周边居民。形成公园系统和周围居民们、游客的智能交互,承担一定的科普和教育功能,孩子们对于植物探索的第一步。
岔树之息
岔树之息利用树木的分岔形状来安置座位,形成一个半开放的环绕空间,借助光影元素,通过光线、植物色彩的勾勒和搭配,让园林景观的布局更能彰显立体效果和层次性,承担游人对于休息、家庭、朋友相聚所需要的半包围空间。绿色空间作为可以被多重知觉直接感知的一种物质空间,它不仅是一种视觉景观,还是一种声景(Soundscape)和嗅景(Smellscape)。绿色空间在设计时应能鼓励各种人群去靠近、进入、停留,并注重微观上对人的感受尺度的细节处理。
利用朴树的高大和遮光性来营造林下树影,联合景观小品、灯光系统来打造荫蔽、具有氛围感和美感的系统。
下沉商业区
下沉商业区继承此前的功能,嵌入整个公园中心,承担了最大的中心商业功能,引入多家提供疗愈相关项目为主的店铺,为游人提供付费服务。游人可以在下沉商业区选择采耳、特色咖啡馆、可以是安隅一方的静息空间,也可以选择中医推拿、健康轻食等项目进行体验。下沉商业区在功能上和两个中心建筑形成联动,前者为商业消费区,后者为文化体验区。二者在功能上具有相互性,位于整图左侧的C4-PARK历史馆则记录了弥勒寺公园之前的人文历史记录,位于整图右侧的艺术家楼则完善的收纳了之前的分散的公园内艺术家(夹丝珐琅、手工手作等小型工作室集散),形成了呼应关系。
艺术家空间(艺术家楼)、C4-PARK历史馆
艺术家空间的作用实际上是集中了之前在弥勒寺公园中比较分散的艺术家工作室,原本的艺术家工作室相对面积小,展示型不足,里面还存在一些存活状态堪忧的饭店。实际上,弥勒寺公园具有非遗级别的掐丝珐琅技艺传承人的工作室,也具有陶艺、布艺、文创周边、等工作室兼容其中,弥勒寺公园中这些工作室都被藏在之前的老建筑中,而且单位分散,曝光度流量曝光度过低。且这些建筑并不具有鲜明特色,而且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标牌指示,因而在这次的改造活动中着重修改了建筑的关系。让艺术家和手工艺者完全进入一个建筑空间内,逐级实用化管理工作室,这样使其更具有特点并且方便管理。之前的饭店和服务性店面则转移到下沉广场,填补了下沉广场店面稀少并且客流量引导不足的缺点。
C4-PARK历史馆则直接记录了之前弥勒寺公园本地接近四十年的历史,这一项主要是呼应周围的居民区和老省委历史,并且也可以对应艺术家楼的部署活动,承接艺术展览和商业活动,使其本身作为一个多功能展示空间存在,提升公园本身的探索价值。
8.情绪漂流角
情绪漂流角是布置于项目左下方的静态区域,适合小型聚会、个人放松以及老人、病人之间的交流区域,具有独立水景和独立的乘凉区域以及穿插小景。整个区域风格平和,整体氛围清香祥和,适合安然疗养、围炉煮茶。
9.技术说明:
弥勒寺公园的实地调研次数为5次,参数主要通过红外线手动测量(类似于魔尺),原型图像和CAD中都并未具有标准尺寸。
水面到水底为0.7米标准参数,并未设置栏杆。
上半部分区域的采用土方回填,建筑施工的多余土方用于填充这个部分。形成自然驳岸,利用草皮覆盖的办法,稳定表层浮土。采用耐踩踏草种,覆盖驳岸地皮,形成自然肌理。
SU文件和D5文件均很巨大,全部图片均采用8K分辨率或以上渲染,平均单张渲染时间为20分钟-25分钟左右,动画单段7——10秒的渲染时间平均为1小时40分钟左右。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