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姜浩然
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院系专业: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韩文强
在校职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室内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姓名:金常江
在校职务: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Rhino,D5,PS,AUTOCAD,ELEGOO 3D打印/椴木激光切割。
2.作品名:并行不悖 – 微更新与场所精神视角下的旧水泥厂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
3.设计理念及思路:
我国当前建筑已从“大量基础建设阶段”向“大量维修更新阶段过渡,“大规增量建设”逐步转型为“存量提质改造”,随着我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城市的建筑功能需求业随之变化,大量工业厂房处于废弃与停滞状态,这些废弃厂房是城市文脉的重要信息与时空记忆载体。“并行不悖”隐晦在微更新视角下结合场所精神,系统考虑旧建筑更新策略与方法,新旧结合,延续使用价值,新老交替和谐共生。
- 场地分析:
方案选择大连市作为研究场所。一方面,大连曾经是海洋重工业城市,随着城市结构转型升级,在当前阶段留存了大量的废弃工业建筑。另一方面,大连当前的部分老旧工业建筑并未被合理的改造应用,存在千篇一律的更新现象。方案以大连市第二水泥厂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大连市第二水泥厂的空间再利用的问题,着重思考新与旧、内与外、身体与空间、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处理既有工业建筑与地域性场所精神的微妙联系。
- 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
体块关系
减法:针对既有建筑室内空间的更新改造。第一是内部采光,为避免破坏原始建筑外立面而采用内部筒形通高空间进行采光,避让原有内部机械设备。第二是通高空间,内部进行通高空间的丰富,进而增加既有建筑的内部空间趣味性。
加法:针对建筑结构与体块的更新改造。第一是中央体块加建,联系东西筒仓建筑单元,满足了大跨度大面积的室内空格键需要。第二是体块连接,通过三层建筑体块来串联四组单独的建筑单元,加强整体的联系性。第三是针对立面进行保留,保留工业历史风貌。第四是体块对景,顶层新建三组单元进行对景,回应周边工业历史遗迹和文脉。
历史文脉
室内空间主要通过对旧水泥厂的空间分析,总结几何符号语言,在空间更新中应用这些几何符号,进一步回应曾经工厂的空间意匠,通过文脉抽象符号语言回应历史,体现场所精神。
剖面更新
微更新从剖面入手,前期对旧建筑进行剖面切分对比,选择4组最具代表性和空间功能意义的剖面结合场所特定条件进行深化,A-A剖面考虑保留中心旧器械装置,环形旋转楼梯与其环绕组合,两侧增加玻璃电梯井。B-B剖面位于中央建筑单元,串联东西水泥筒仓,保留原始器械装置,设置垂直交通核,通高、下沉空间增加空间趣味性。C-C剖面位于东侧水泥筒仓中部,中央区域为采光井,满足内部采光。首层下沉空间,满足公共使用需求。D-D剖面位于东侧末端,中央区域设置垂直交通核心筒,建筑功能更新为酒店客房,玻璃幕墙的提升了公共区域的采光。四组剖面与旧建筑空间结构、场所精神文脉紧密结合。
平面更新
针对平面功能布局的微更新着重考虑周边业态、原始建筑空间、市民需求。植入四大功能分类,即公共活动、艺术沙龙、商业运营、社区服务。在功能布局的层面思考空间动线、消防疏散、功能分区、动静分区、空间形式、采光通风等要素,唤醒旧空间的新活力。
技术构造
方案尝试通过绿色设计来响应大连本土场所精神。
被动式通风
大连四季多风,且该地区风向以东西向为主,和建筑轴线平行,两组中庭顶部均设计通风窗口,产生烟囱效应。通过高温空气与低温空气的密度不同所形成的密度差进行空气流通的加强。中庭内的温度高密度小,向上升,中庭旁边的空气温度低密度高,向下降。加上东西向开窗带来的气流变化,从而形成了气流上下回流的形式,夏季可以很好的降低室内温度,冬季中庭形成温室,具有保温功能。
采光井
为了避免对外立面的破坏,采用内部采光,每一层的若干采光筒可将阳光垂直射向一层,解决人工照明能耗。
种植隔热屋面
经调研,原始旧水泥筒仓顶部楼板年久失修,存在不隔热不保温漏水等问题。两组旧水泥厂顶部设计种植隔热屋面,在建顶板的防水层上铺以种植土,并种植植物,使其起到防水、保温、隔热和生态环保作用。
太阳能遮光板和特朗勃墙
大连全年光照充足,夏冬季节性明显。考虑地域性气候因素,中央单体建筑顶部设置太阳能折叠遮光板,满足顶层报告厅的人工照明能耗和遮阳。立面采用特朗勃墙,实现冬天的供暖和夏季的夜间通风供冷。夏季特朗勃墙可以实现被动式通风,在玻璃盖板上侧设置封口,蓄热墙加热空气形成负压效益,使得户外冷空气流入室内。冬季,太阳辐射加热空气间层,存储热量,墙体带有上下两个通风口使得室内空气通过特朗勃墙被加热,形成热循环流动。玻璃盖板和空气层抑制了墙体所吸收的热辐射向外散失。
立面更新
立面将原始的建筑筒仓结构完整保留,三层的连续体块单元也通过退让减少对具有场所精神的历史文脉建筑进行破坏。
新旧对比
顶层加建单元表皮采用陶土砖,与水泥筒仓形成对比。其他新建单元采用钢和玻璃作为主要表皮材质,减小与水泥筒仓的过度冲突,使建筑立面的感受趋于和谐、整体。
- 室内空间微更新与美学
室内空间将大多原始器械装置、管道保留,尊重老建筑的历史文脉和情绪节点,强化空间体验的趣味性。室内通过中庭、采光筒塑造了自然采光的艺术氛围,室内更新尊重原始建筑的几何美学,以抽象的几何语言进行更新设计,还原工业美学意匠和空间秩序感。材质大多使用清水混凝土和金属材料,减少和旧建筑之间的冲突,整体更加和谐完整。通高空间也强化了垂直空间之间的关联,提升了人在不同空间的交互感。两组中庭空间分别设置巨型工业装置和下沉剧场,提升空间的公共属性。
- 手工模型制作
手工模型制作采用ELEGOO 3D打印与椴木版激光切割,可以更好地通过不同材质表达新与旧的关系。模型将原始建筑作为四部分,分别展示不同剖面结构,通过实体模型更直观地表达微更新之后的建筑空间语言与新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