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态客家人,体浓郁民俗,品地道客家生活

一、作者信息

姓名:汪美佳

院校: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院系专业: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马宇飞

在校职务:讲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3ds Max、D5渲染器、Photoshop

2.作品名:“百态客家人,体浓郁民俗,品地道客家生活” –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废弃客家土楼改造养老社区

3.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次改造项目选址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平和到凤楼,这里地势平缓,水田环绕,村落古朴,是展现百态客家人生活风貌的理想之地。然而,随着时代的流转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土楼在居住便捷性与设施现代化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难以满足现代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外流也加剧了土楼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挑战。我们面临的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记忆、却已半塌废弃的客家土楼,其半塌的结构已无法再承载原有的居住功能,更无法适应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然而,正是这份历史的痕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与创意源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百态客家人·体浓郁民俗·品地道客家生活”为核心理念的改造方案。该方案旨在将这座废弃土楼重新焕发生机,融入西南山区乡村建筑特色风格与环形廊架,推动适老化改造的进程,让老年人在这里安享晚年,福禄绵长,同时品地道客家生活,感受百态客家人的独特魅力。

在建筑规划上,我们充分尊重了废弃圆形土楼的原有结构,通过互锁双楼的方式,将两座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两座楼相交之处,巧妙设计成一条休闲长廊,专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社交场所。这一大一小的双圆结构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葫芦的优美形态,寓意着福禄双全。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福禄,寓意着幸福、吉祥和长寿,这与我们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宜居、宜养的养老社区的初衷不谋而合。同时,葫芦的形态也与客家人的团结互助精神相呼应,象征着客家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扶持。

此外,我们还注重将葫芦元素和客家文化融入到室外景观设计中。在双圆建筑周围,我们种植了一片葫芦藤,藤蔓缠绕、绿意盎然,为整个养老社区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葫芦藤下,葫芦果实累累,象征着福禄满园、幸福绵长。同时,我们还在休闲长廊里设置了客家文化展示区,通过展示客家服饰、农具、手工艺品等,让老年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地道的客家生活。

改造后的建筑,在完美融入周边环境的同时,深度聚焦于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实施了全面的适老化设计,以确保老年人在这里能够享受到更加贴心、便捷与舒适的生活。

住宿区采用了无障碍设计,如宽敞的走廊、防滑地板、抓杆与紧急呼叫系统等,确保老年人在行动上的安全与便利。房屋内部则配备了适老化家具,如可调节高度的餐桌、宽大的床铺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又提升了生活的舒适度。

餐厅区除了提供营养均衡、口味丰富的美食外,还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特别设计,如菜品切工细腻、避免过辣过油等,确保食物既美味又易于消化。同时,餐厅的桌椅高度、间距以及照明都经过精心考量,以适应老年人的身体特点。

医疗区配备了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护理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疾病预防与紧急救治服务。此外,医疗区还设有康复中心,为需要康复训练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休闲娱乐区同样注重适老化设计,如乒乓球台的高度与角度可调节,棋牌室的座椅与桌子都采用了符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尺寸与材质。同时,我们还提供了适合老年人的图书、杂志与音像资料,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公共活动区与室外活动区则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社交与运动需求。公共活动区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如唱歌、跳舞、讲座等,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室外活动区贴心地设置了多处休息座椅,并且设置了安全、舒适的户外空间,如草坪与步行道等,方便老年人进行散步、打太极等户外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通过这次改造,我们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实用的居住环境,更振兴了这里的乡村文化。双圆结构与葫芦元素的结合,不仅让这座废弃土楼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成为了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相信,这个养老社区将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让老年人在这里安享晚年、福禄绵长,同时品味地道的客家生活,感受百态客家人的独特魅力。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

5.场地分析:

本次项目的场地分析考虑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场地现状与挑战以及改造潜力与机遇,适老化设计需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项目选址于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平和到凤楼,这里地势平缓,水田环绕,为养老社区提供了一个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村落古朴,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展现百态客家人生活风貌的理想之地,有利于老年人享受田园风光,亲近自然。

历史文化背景:

下石村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历史,传统土楼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改造项目旨在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使老年人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

场地现状与挑战:

场地内有一座半塌废弃的客家土楼,其结构已无法再承载原有的居住功能,需要进行全面改造。

老年群体对居住便捷性与设施现代化的需求日益提高,传统土楼在这方面存在局限性。

年轻人的外流加剧了土楼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挑战,需要通过改造项目来激发社区活力。

改造潜力与机遇:

废弃土楼为改造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与创意源泉,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养老社区。

通过融入西南山区乡村建筑特色风格与环形异形廊架,可以推动适老化改造的进程,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改造项目有助于振兴乡村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年轻人回归,为土楼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机遇。

适老化设计需求:

场地改造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实施全面的适老化设计,如无障碍设计、适老化家具、医疗设备等。

休闲长廊、餐厅区、医疗区、休闲娱乐区以及公共活动区和室外活动区的设置,都需要围绕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社交需求进行精心规划。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