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焠色”琉璃文化研学中心 – 室内外空间改造设计

一、作者信息

姓名:付讯

院校:山东师范大学

院系专业:美术学院环境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艾翔

在校职务: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D5渲染器、PS、3ds Max。

2.作品名:“焠色”琉璃文化研学中心 – 室内外空间改造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人设计灵感来源于“淬绿水,鉴红云,五彩焰起光氛氲”。这句诗开启了焠色·琉璃文化研学中心的设计灵感之门。淄博博山区是琉璃制品重要发源地,琉璃文化如璀璨明珠,历经岁月仍光彩夺目。琉璃以其色彩、工艺和种类深受喜爱,在艺术领域有独特魅力。以焠色为主色调,呼应诗句焠色意境,象征淄博琉璃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永恒魅力。本方案中琉璃文化体验馆设计灵感源于此,以“焠色”为主题以翠色象征淄博琉璃文化的璀璨光辉,寓意琉璃文化艺术魅力代代更盛。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

淄博金祥琉璃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南过境路97号,距离陶琉大观园和颜神古镇两公里左右,周边文化氛围浓厚,便于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后,继续探索博山的陶琉文化。

5.场地分析:

建筑规模

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8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9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琉璃文化的展示提供较为充足的空间。

6.文化背景分析

山东博山,古称颜神镇,最迟从元代就有了琉璃生产,此后成为我国琉璃生产中心。2006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子博山“中国琉璃之乡”称号,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博山“山东陶琉之乡”称号。

地域文化传承:

 琉璃之乡的历史底蕴:淄博博山是中国琉璃发祥地,有着悠久的琉璃生产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盛唐开元年间,博山琉璃就已天下皆知;元末明初,琉璃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到清代,博山琉璃业更是臻入佳境。长时间的发展使得琉璃文化在当地深深扎根,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这种历史的传承为金祥琉璃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使其在技艺传承、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独特的色料与技艺传统:博山琉璃积淀了以鸡油黄、鸡肝石、亮红、洋青等为代表的名贵色料,以及套料雕刻、内画、灯工、铺丝等精湛的制作技艺。这些传统的色料和技艺在金祥琉璃的作品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成为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例如,金祥琉璃的作品在色彩运用和工艺技法上,充分体现了博山琉璃的传统特色,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格。

传统文化内涵:

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药师琉璃光本愿经》中提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被视为一种人格与精神境界的象征,这种文化内涵赋予了琉璃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金祥琉璃的一些作品在设计和创作上,也会融入佛教文化元素,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历史文化的体现:琉璃在中国有着近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琉璃制品常常被用于宫廷装饰、礼器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金祥琉璃的作品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常常借鉴中国古代文化的元素,如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展现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7.陈列单元:

展陈分为历史的印记、与世界对话、体验学习三个陈列单元。在历史的印记单元,可以看到琉璃发展的历史脉络,包括古代琉璃生产的工具、不同时期的琉璃制品以及制作琉璃的原材料和制作的工艺流程等,这些展品承载着博山琉璃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世界对话单元展示了博山琉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与其他地区琉璃文化的交流成果;体验学习单元则为参观者提供了了解琉璃制作工艺、亲自体验琉璃制作的机会。

8.展品情况:

共展示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价值及历史科学价值的展品340余件。展品丰富多样,有琉璃生产原材料、制作工艺流程的展示,让人们直观地了解琉璃的生产过程;古代的老物件极具年代感,书写着博山悠久灿烂的琉璃发展历史;还有创新制成的新品种,展现了现代琉璃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其中,胭脂红(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仿玉作品,以及玉黄、鸡肝石、松石绿、松石橘等名贵色料获奖作品更是馆内的亮点。

9.配套设施:

生产车间展示:馆内设有生产车间展示区域,人们可以现场观看匠人们制作琉璃的过程,感受琉璃制作的高温环境以及匠人们的精湛技艺。

研学功能:作为市级研学基地,具备开展研学活动的条件,为各院校的学子们提供了学习琉璃文化、了解琉璃工艺的场所。

商品售卖区:售卖琉璃制品,更好的传播琉璃文化,拉动了经济效益。

10.设计灵感

本人设计灵感来源于“淬绿水,鉴红云,五彩焰起光氛氲”。这句诗开启了焠色·琉璃文化研学中心的设计灵感之门。淄博博山区是琉璃制品重要发源地,琉璃文化如璀璨明珠,历经岁月仍光彩夺目。琉璃以其色彩、工艺和种类深受喜爱,在艺术领域有独特魅力。以焠色为主色调,呼应诗句焠色意境,象征淄博琉璃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永恒魅力。本方案中琉璃文化体验馆设计灵感源于此,以“焠色”为主题以翠色象征淄博琉璃文化的璀璨光辉,寓意琉璃文化艺术魅力代代更盛。

建筑外立面形态推敲

建筑外立面形态源自中国格栅屏风,巧妙提取线条元素塑造出外立面,既打造出灰空间,又创设多个出入口(图 3-3)。从圆形拱门步入,仿佛真正踏入中国琉璃文化的深处。建筑外墙采用暗红色耐候钢与玻璃材质,竖向隔栅幕墙(图 3-4)通过精心控制单个隔栅的长与宽,呈现出长短各异的形态。隔栅与内衬的透明玻璃材质相结合,既能遮挡部分内部空间,又营造出神秘的空间感,打破了外立面的单一形式,完美迎合中国传统主题,有力凸显琉璃文化空间。

建筑外立面灯光选取翠绿色,既呼应“翠色”主题,又和富有文化气息的暗红色耐候钢形成色彩反差,给人灵动之感与深沉的文化底蕴。

11.景观设计

主建筑入口的设计采用了耐候钢与玻璃材质的巧妙结合。耐候钢以其坚实厚重的质感,象征着琉璃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岁月的磨砺;而玻璃的明亮与多彩,则如同琉璃般熠熠生辉,展现出琉璃艺术的丰富魅力与多彩风貌。这两种材质在物理属性与视觉色彩上的对比与交融,不仅彰显了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更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生。

研学中心的功能区域配置全面,涵盖了琉璃艺趣体验坊、琉璃花园、DIY手工实践区、琉璃文化科普展示墙、琉光时空探索区以及艺术品互动体验空间等多个专区,旨在全面满足研学活动的各项需求。通过对这些功能区的科学规划与精心设计,研学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实践性强的学习体验,而且有效促进了教育、旅游与文化三者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考虑到学生们更方便的浏览体验,在园区内设置了停车场,并实行人车分行、多个出入口的交通策略。动线设计围绕着中心,确保了每个功能区都能顺畅地连接,让学生们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从一个学习点过渡到另一个学习点,学生们在行走中可以接触和学习到自认环境和文化遗产,增强对于琉璃文化的认同感。

研学中心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通过步行廊道以“一线四环”方式相互连接了文化中心的建筑出口与整个场地的外部景观,仿佛在诉说着淄博琉璃文化。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亲身感受制作工艺,拉近了人们与琉璃文化的距离,使他们能更深入地领略琉璃之美。室外园林式景观与室内空间遥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优雅的氛围,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琉璃艺术的梦幻世界。

该设计主体是一个传统元素融合的户外休闲区,将休息区与大自然完美融合,为游览者提供休息的场所。

休息区由深棕色和灰色半圆形座椅组成,确保游览者在休息时能感受到最佳的舒适度。椅背上方摆放了琉璃等装饰品,旨在实现环境装饰和琉璃文化传播的结合;该设计旨在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周围的通过花卉、灌木和小型乔木的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半开放平台和遮阳伞的设计有利于适应酷热、下雨等环境的发生。

该设计主体是琉璃体验区,旨在以实践的方式传播琉璃文化。该节点设置了制作体验工具,为人们提供完整的琉璃制作体验服务,中间设置的遮阳伞,旨在为体验者带来更舒适的体验环境。周围的各种植物和花卉以及琉璃制品放生植物等,实现了自然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体验。木制的标志牌与大自然相符合,更与琉璃文化的古朴气质相一致。整体设计拟实现在动手体验中体会到琉璃制作、发展的历史过程。

景观节点效果图

设计方案

该设计以琉璃文化宣传传播为目的,其核心设计在于中间的琉璃文化认知墙。该墙拥有半包围的灰空间外观设计,增强了其视觉上的冲击力,并且以琉璃为材料进行墙体制作,吸引更多的游览者学习琉璃文化。

同时,琉璃文化展墙的设置,能使人们深入了解琉璃文化的发展历史,旨在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琉璃文化的文化精髓。

景观节点效果图

设计方案:

本设计通过在琉璃文化认知墙后方打造一个儿童游乐区,旨在吸引孩子们前来参观游玩,从而在游玩中增加对琉璃文化的兴趣与认知。游玩设计主体内容通过孩子们在沙坑中直接挖出琉璃的游戏,旨在使孩子们通过触摸直观感受到琉璃的同时增加自己的动手能力。

通过儿童乐园的设计,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并且达到传统文化与民同乐的目的,更好地宣传传统文化。

景观节点效果图

设计方案

本设计以“琉光时空”为主题,打造一个环绕滑梯式的时空长廊,将现代游乐设施与琉璃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为参观者提供一个沉浸式的有了平台。

滑梯式时空长廊的设计灵感在于以琉璃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发展过程,环绕式的时空长廊旨在一方面给人沉浸式体验,另一方面更为沉浸式的体验到琉璃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进程。

12.室内空间设计

乡村研学中心里的琉璃植物景观,为学生创造了与琉璃互动的机会,包括进行各种琉璃景观打卡等活动。琉璃制品以其丰富的色彩、多变的形状以及独特的质感,为研学环境增添了自然与艺术的双重美感。这些琉璃装置不仅优化了原有场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既美观又舒适的学习场所。此外,通过与琉璃花卉的互动,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室内空间设计方案呈现:

室内主要有以下功能区域:公共服务区、 展示展览区、文化宣传区、智能自然互动体验区、文创产品展示区、文化艺术影厅、休闲洽谈区以及员工休息区。

入口南侧区域主要为动区,由服务台、隧道走廊、文化宣传区、展览展示区全息投影体验区、文创售卖区等功能空间组成,主要承担询问、接待、文化展览、宣传和体验等功能;室内空间西北侧区域为静区,由影厅和休闲区组成,主要承担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互动等功能。

人流动线分析:从南侧主入口进入,进入服务大厅,沿着主要人流动线向东走进入序厅,依次到达第二、三、四、五、六厅以及休闲区。通过主要人流线能够快速到达各个区域,路径明确,实现展览空间的最大化利用,避免来往人群拥挤。

照度效果图与伪色图

室内设计效果图呈现

金祥琉璃博物馆室内设计秉持“焠色”理念,将琉璃艺术与自然教育深度融合,旨在打造一个既彰显琉璃文化魅力,又能传递自然教育价值的独特空间,让参观者在领略琉璃之美的同时,感悟自然与艺术的紧密联结。

空间布局依循琉璃艺术的展示逻辑与自然教育的功能需求巧妙构建。入口处,以模拟自然光影效果的装置引导参观者进入主展示区。主展示区依据琉璃的历史脉络、工艺类型以及与自然元素的关联划分区域,流畅的参观路线串联起各个部分,使参观者仿若穿梭于自然与琉璃艺术的历史长河。特别设置互动体验区,以自然为主题,鼓励参观者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琉璃创作与自然材料的融合。

材质选择上,与自然教育紧密呼应。地面采用环保再生木材与天然石材拼接,木材的纹理诉说着自然的生长故事,石材的质感传递出大地的厚重。展柜运用可回收金属与玻璃结合,金属的冷峻与玻璃的通透形成对比,象征着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生。墙面装饰部分采用植物纤维板,其质朴的气息与琉璃的绚丽形成反差,凸显自然元素对艺术创作的滋养。

照明设计兼顾琉璃展示与自然教育体验。利用自然光导管将室外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使参观者在室内也能感受自然光线的变化。展区采用智能调光系统,根据琉璃展品的色彩与纹理,调整灯光的强度与色温,突出琉璃的艺术细节。在自然教育互动区,设置特殊的光影互动装置,通过光影游戏让参观者了解自然现象与琉璃艺术中的光影运用。  

深入挖掘琉璃文化与自然文化内涵并融合呈现。在展示区设置文化解读展板,阐述琉璃艺术作品中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寓意。休息区布置自然标本与琉璃艺术小品,让参观者在休憩时也能沉浸于自然与艺术的对话。通过举办自然主题的琉璃创作工作坊等活动,进一步促进琉璃艺术与自然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参观者对自然与艺术的认知与感悟。

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付讯,带来首届D5杯高校设计大赛参赛作品《“焠色”琉璃文化研学中心 – 室内外空间改造设计》。本方案中琉璃文化体验馆设计灵感源于此,以“焠色”为主题以翠色象征淄博琉璃文化的璀璨光辉,寓意琉璃文化艺术魅力代代更盛。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