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公寓 – 三户深漂老人的合租生活

一、作者信息

姓名:郝嘉仪、张卓

院校:深圳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硕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范悦、袁琦

在校职务:一级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Adobe Photoshop、D5渲染器。

2.作品名:爱拼公寓 – 三户深漂老人的合租生活(基于深圳低龄老年打工者视角)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老年打工者虽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但身体机能已大不如前。起夜愈发频繁,各种基础病和老年病如影随形,视力模糊、听力下降,四肢力量的减弱让他们行走时重心不稳,一个小小的门槛都可能成为绊倒的隐患。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急需一个安全且便捷的居住环境,扶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辅助设施,而 850 毫米高带感应灯的扶手,能在黑暗中给予他们指引与支撑,保障他们的夜间行动安全。

合租生活对于老年打工者也有着特殊的情况。他们虽不像家庭那般有大量的储物需求,但临时物品的堆积也较为常见。公共与私密空间的界限难以清晰界定,需要预留出合适的空间放置行李箱,以应对可能的出行。卧室作为他们休息的私密角落,隐私的保护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工作的变动性,人员流动性大且不稳定,居住环境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低龄老人再就业现象的增多,深圳的老年打工者群体日益庞大。他们为了生计在城市中努力打拼,合租成为了常见的居住模式。于是,“爱拼公寓” 应运而生。

在打造 “爱拼公寓” 的过程中,增建卫浴设施是首要任务。新增的卫生间能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使用压力,让老人们无需长时间等待,从容应对日常生活。户型布局的优化也至关重要,重新规划各功能区的位置,缩短起夜路线,让老人能迅速、安全地到达卫生间。例如,将卫生间移至更靠近卧室的区域,打造无障碍通道,减少行走中的障碍。改善餐厨与洗衣及起夜流线,使这些日常活动更加顺畅高效。全屋安装的 850 毫米高带感应灯扶手,如同贴心的伙伴,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无论是在过道还是房间内,都能为他们提供可靠的支撑与照明。重新规划置物家具,依据老年打工者的储物特点,设计出实用且合理的衣柜、橱柜等,满足他们存放物品的需求,同时保持空间的整洁有序。

通过这些改造举措,“爱拼公寓” 实现了全屋适老化改造,充分考虑了老年打工者的特殊需求。在这里,老人们能够住得安全,扶手与合理的布局降低了摔倒受伤的风险;住得健康,便捷的生活流程减少了因劳累与不便引发疾病的可能;住得舒心,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对隐私的保护让他们心情愉悦;住得快乐,良好的居住体验为他们的打工生活增添一份温暖与慰藉。这一项目不仅仅是对一处住宅的改造,更是为老年打工者群体打造的温馨港湾,彰显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与尊重,也为解决老年打工者的居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借鉴。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在繁华都市深圳的南山区,老旧小区玫瑰园的一栋楼一层,有一处套内面积 78 平方米的住宅。

5.场地分析:

在繁华都市深圳的南山区,老旧小区玫瑰园的一栋楼一层,有一处套内面积 78 平方米的住宅。其原户型为四室一厅一卫,曾经或许能满足一般家庭的居住需求,但在当下,却暴露出诸多不适。

起夜时,居住者需在迂回漫长的路线中摸索前行,昏暗的灯光下,每一步都潜藏着危险。餐厨与洗衣的流程繁琐不堪,本应简单的日常事务,却在这里变得耗时耗力。每到早晚高峰,仅有的一个卫生间更是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多人的使用需求,时常引发等待的烦恼。而卫生间门正对着卧室门,不仅缺乏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的私密性与舒适性。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这些弊端被进一步放大。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