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归故来 – 城市寻根启新

一、作者信息

姓名:杨彩妮、薛颖琪

院校:扬州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张岱远

在校职务:讲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CAD、Rhino7、D5渲染器。

2.作品名:何日归故来 – 城市寻根启新

3.设计理念及思路:

理念:以城市起源地空心化来解题,寻根溯源,时空对比,希望为老街区的更新改造提出一个典型案例。

街区是具有生长性的,我们愿以此次更新作为这片老街区更新的锚点,永久地注视着它的生长与焕新,就像百年前这个繁荣度的起点一样。

思路:通过探寻场地的历史脉络,挖掘场地基因,进行分期持续更新,吸引有寻根情怀的市民与便利老龄人群,以达到激发场地活力的目的。

一期:改造街区废弃老水塔,唤醒历史文脉,激发寻根情怀,塑造历史的方尖碑,吸引寻根市民;

二期:在已拆除的空地上增添公共绿地,弥补场地公共空间匮乏的缺陷,焕发街区活力;

三期:变闲置空房为半自助公共医疗点,重点服务当地老龄人群,提高街区医疗便利程度。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龙川老街区

5.场地背景分析:

本次所选场地龙川老街区位于仙女庙片区——原有的仙女庙镇所在地,是江都城市发源地,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江都城区尚存极少的历史地段,也是扬州运河聚落之一,在当前大运河文化建设背景和重建城市历史记忆、塑造城市特色的背景下,仙女庙片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仙女庙片区片区目前保留了近10公顷左右的老街区,延续了仙女庙老镇区的部分格局,建筑肌理细腻、尺度亲切,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以龙川老街为代表的街巷空间在很多江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为数不多的城市记忆场所。龙川老街区,在90年代以前,商业活动繁多,场地活力充足,吸引了大量外来人群。但目前街区人口老化、物质空间衰败、产业流失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需求,人口流失,场地活力丧失已经成为现状。

6.人群分析:

由于交通不便和房屋老旧,年轻人已逐步迁出,目前街区人口老龄化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左右,达到深度老龄化阶段。因此,本次微更新的主要服务人群为当地的老年人群,与前来寻根的江都市民。

7.需求分析:

房屋改造延续“老味道” :由于令人筋疲力尽的房屋改造政策,居民多数主张政府统一规划;同时,强烈要求振兴龙川老街。

保护场地内历史建筑,重塑本地历史文脉,留存居民心中的江都故事。解决老街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

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增加街区内公共空间,街区内街道逼仄,仅有一片公共小广场,居民期待一个在公共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休闲网络构建、综合风貌整治等方向精心谋划的新社区。

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街巷中存在多处中药药渣残留,急需为当地居民建立一个身边的医疗自助站,提高街区医疗便利程度。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