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陶瓷舍 – 永城芒砀山陶瓷厂研学基地二期改造

一、作者信息

姓名:宣岩

院校:商丘师范学院

院系专业: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于榕

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Adobe Photoshop、Indesign、D5渲染器、illustraot。

2.作品名:觅陶瓷舍 – 永城芒砀山陶瓷厂研学基地二期改造

3.设计理念及思路: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大量老陶瓷厂房面临被拆除或闲置的命运。然而,这些厂房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蕴含着独特的工业美学价值。因此,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再利用,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还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本选题旨在探讨老陶瓷厂房旧建筑改造的创意策略与实践路径。

创作意义:

文化传承:老陶瓷厂房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改造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陶瓷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

资源利用:通过改造老陶瓷厂房,可以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改造后的老陶瓷厂房可以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影响:改造项目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存在问题

保护与开发矛盾:在老陶瓷厂房的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又满足现代使用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金与技术难题:改造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技术支持,而资金短缺和技术瓶颈往往成为制约项目进展的关键因素。

规划与实施难度:改造项目的规划与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周边环境等,这些因素往往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和实施难度。

社会认知度低:由于老陶瓷厂房改造项目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其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推广和实施。

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陶瓷厂研学二期继续沿用了一期的设计理念,在保证其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岁月痕迹之外,二期更是把厂房内部的空间利用做到极致,例如:本厂房内部自带的烧窑空间,在保留其内部空间的同时,烧窑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窑洞空间,又保证其功能的完整性,而窑洞上方则通过加建楼梯作为临时休息区使用,以及窑洞两侧的陶瓷展示,瓷舍区域的居住空间,无不例外,大到原有结构,小到凸起细节、一砖一瓦,充分尊重历史痕迹,实现新旧结合,以研学注入活力,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保留与重生:

在老陶瓷厂房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将秉持“保留与重生”的核心理念。具体而言,我们将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材料和装饰元素,以彰显其历史韵味和工业美学。同时,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对厂房进行功能升级和空间重构,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融合与创新: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将注重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一方面,我们将深入挖掘陶瓷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将其融入建筑改造、空间布局和装饰设计中。另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引入其他文化元素,如艺术、科技、环保等,以实现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

功能多样性与可持续性:

改造后的老陶瓷厂房将具备多种功能,如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等。这将为城市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选择,同时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此外,我们还将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通过节能、环保等技术手段,降低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 空间开放与互动: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将注重空间的开放性与互动性。通过打破原有建筑的封闭性,创造开放、通透的空间环境,使改造后的厂房与城市空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我们还将设置多种互动设施和活动空间,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共同体验老陶瓷厂房的历史韵味与现代魅力。

结论

老陶瓷厂房旧建筑改造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造策略和方法,为老陶瓷厂房的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和建议,推动老陶瓷厂房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芒砀山景区老陶瓷厂。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