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黄倩文、缪洋洋、钱春蕾、刘诗阳
院校:金陵科技学院
院系专业: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李冰
在校职务: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Rhino、D5渲染器、Photoshop
2.作品名:承古焕新 – 基于孙家祠堂的景观微更新
3.设计理念及思路:
孙家祠堂作为一座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建筑,因年久失修现已被茂密植物覆盖,破败不堪,与周边高密度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此次设计旨在通过微更新策略,在保留祠堂历史价值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社区功能,营造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场所。本设计以“记忆重塑,共生共荣”为核心理念,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通过景观广场的精心布局,将历史遗址与社区生活无缝链接,传递时间的厚重感与空间的温暖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祠堂原有材料与历史痕迹,同时注入生态修复与社交互动的元素,为居民提供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与社区交往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广场主入口附近布置疗愈花园,选用本地耐阴植物及芳香植物,以营造静谧宜人的自然疗愈环境,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步道采用祠堂倒塌砖瓦拼接而成,强化场地的历史记忆感。场地沿湖区域设置钓鱼广场和亲水空间,利用原有低洼地形与水系资源,打造灵动的滨水体验区域,为居民提供垂钓、戏水等亲近自然的活动空间。汀步与跌水小景在提升趣味性的同时,也优化了雨水循环系统。另外,为了能够打造一个互动性强的亲子活动区,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以祠堂砖瓦砌成的文化墙,绘制当地民俗故事。地面铺装采用安全防滑材料,同时布置休憩座椅,提升区域舒适性与安全性。场地东侧通过小桥将对岸广场与祠堂广场联系起来,同时在祠堂东侧设置老年唱歌活动区,利用祠堂围墙形成天然声场,满足老年群体的社交与娱乐需求,延续传统乡土文化中“唱歌聚会”的社区氛围。设计选用祠堂倒塌的砖瓦为主要材料,通过创新性拼接手法用于汀步、文化墙等构筑物建设,既延续了历史场地记忆,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铺装选择本地天然石材,与祠堂风貌自然融合,整体风格古朴而不失精致。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文芳路和芝兰路交叉处。
5.场地分析:
孙家祠堂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文芳路和芝兰路交叉处,由于其位置相对偏僻,加之周边城市化进程中道路规划未能充分考虑祠堂的可达性,导致交通不便。周边道路停车较为严重,也使得祠堂附近道路堵车严重。
祠堂周边因城市化进程,建筑密度较高,影响了祠堂的整体风貌和空间感受。建议通过调整周边用地规划,降低建筑密度,恢复祠堂周边的传统空间格局,同时为祠堂提供更为开阔的视域。虽然祠堂正前方有一处较小的广场,但由于广场景观单调且统一,去的人少之又少。建议在祠堂周边规划景观丰富且有趣的小型公园或广场,作为社区居民的休闲场所,同时为祠堂提供必要的缓冲空间。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