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张思佳
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院系专业: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王海旭
在校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D5渲染器。
2.作品名:梦回·院境 – 古城城市文化记忆博物馆
3.设计理念及思路:
基地位于西安市老城区明城墙内侧,文化底蕴厚重,但在实际参观场地时,我发现由于近年来建筑改建频繁,原有的四合院住宅已不复存在,传统的建筑风貌已经丢失,四周是恢宏但缺少人气的唐风建筑群和与城外毫无二致的普通住宅楼。场地内厚重的文化缺少一个合适恰当的容器去盛载,于是,我开始思考我能在这个场地的原住民做些什么。
一个地方的特色民居是城市居民记忆的容器,当地居民曾经生活过的居住建筑样式往往能直接唤醒他们对于这个地方最深处的时光记忆。基地场地狭长,周边建筑缺乏文化特色,而当地传统民居——关中窄院恰好符合场地要求,能够在狭长的土地上组织流线功能,同时建筑特色符合场地文脉。因此我以关中窄院作为我的设计意象,研究并提炼其剖面、平面布局、院落构成特点,作为我的设计参考与依据,打造出一个符合场地文化调性的文化博物馆。 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需要文化展览职能,还应承担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职能。在进行场地调研时,我发现场地西侧是大量居民区,居民们自发在狭窄的街巷上摆摊售卖二手物品,社区富有活力,但经常会受到城管的管制,活力受到遏制。而不远处的广场公共空间面积狭小,附近居民缺乏舒适的公共空间开展休憩、交流、二手物品交易活动。 因此,我通过主要的道路出入口及人流方向确定了几个节点作为对外开放的园林空间,供附近居民休憩交流,此为开放式园林空间。结合场地功能流线及平面布局,综合布置其余院落。部分院落虽然临街但通过架空、设置水景等方式与公众拉开距离,使得公众不可进入,确保建筑内部使用不被干扰的同时,外部游客可以窥到院落的景色,内部参观者可以向外眺望城墙,建筑内外通过庭院形成视线上的交流互动,形成了半开放的园林空间。园林与城墙互相借景,丰富城市公众与参观者的建筑体验。同时结合总体布局,在场地内设计了完全供内部参观者使用的园林,此为私密的园林空间。
场地东临西安明城墙,游客能直接观赏到周边建筑的屋顶形式。因此我围绕院落变形组合传统宅院的单坡屋顶,创造出一系列丰富有趣的屋顶形式,来提升场地的景观属性。 作为具有城市面貌象征职能的博物馆,本设计以老城区传统关中窄院建筑样式为灵感,探寻传统坡屋顶与院落布局的现代组合方式,彰显场地文脉特色,同时将博物馆的园林公共空间对外开放,为附近居民提供公共交流空间,唤起古城居民的城市记忆。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场地位于西安市老城区明城墙内侧,北侧靠近东大街,东北角有长乐门,东侧为东城墙,东邻顺城东巷、西邻先锋巷、北邻建国一巷、南邻建国四巷。
5.场地分析:基地位于西安市老城区明城墙内侧,文化底蕴厚重,但在实际参观场地时,我发现由于近年来建筑改建频繁,原有的四合院住宅已不复存在,传统的建筑风貌已经丢失,四周是恢宏但缺少人气的唐风建筑群和与城外毫无二致的普通住宅楼。
场地西侧是大量居民区,居民们自发在狭窄的街巷上摆摊售卖二手物品,社区富有活力,但经常会受到城管的管制,活力受到遏制。而不远处的广场公共空间面积狭小,附近居民缺乏舒适的公共空间开展休憩、交流、二手物品交易活动。因此,我通过主要的道路出入口及人流方向确定了几个节点作为对外开放的园林空间,供附近居民休憩交流,此为开放式园林空间。
场地东临西安明城墙,游客能直接观赏到周边建筑的屋顶形式。因此我围绕院落变形组合传统宅院的单坡屋顶,创造出一系列丰富有趣的屋顶形式,来提升场地的景观属性。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