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家 – 临时可移动装置设计

一、作者信息

姓名:苏宝芳

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院系专业: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黄锦明、周晨橙

在校职务:副教授、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D5渲染器、Sketchup、Photoshop

2.作品名:社区的家 – 临时可移动装置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设计以液岩形状为核心设计元素,通过对其深入剖析与创新转化,构建起独特的建筑形态与功能体系,旨在达成多维度的设计目标,为特定区域注入新的活力与价值。

设计初始,根据液岩形状的研究,提取出六边形这一极具几何美感与结构稳定性的元素。六边形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规整、和谐之感,更蕴含着自然与科学的奥秘。随后对六边形进行中心分割,这一手法犹如开启了空间的多元组合可能性之门,将单一的形状分解为更具层次感与动态感的部分。而三点延长的处理则进一步拉伸了空间的延展性,使建筑的轮廓更具张力与独特性,仿佛是液岩在空间中的动态凝固,赋予建筑一种灵动且富有生命力的特质。

基于深入的调研结论,确定在当地构建临时性建筑的战略方向。首要目的是为特殊人群,尤其是远途返乡的摩托大军提供临时的栖息之所。在特定的返乡时间段内,这些建筑成为他们旅途中的温暖港湾,避免他们露宿街头,体现出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支持。此为设计的公益性核心所在,以解决实际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彰显社会责任担当。

然而,为了使建筑在更广泛的时间维度内发挥价值,设计思路拓展至多功能利用。考虑到非返乡时段的资源利用,将建筑灵活转变为游客住宿场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住宿需求,吸引更多游客驻足当地,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打造本地人悠闲娱乐场地,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放松的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社区凝聚力;设置特色产品销售场地,为当地特色产业开辟展示与销售的平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这一系列功能的整合与转换,使建筑从单一功能的临时庇护所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小型社区活力引擎,以公益性带动旅游、商业、社交等多元活力的迸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重塑当地的活力与生机,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发展、充满人文关怀与经济潜力的小型社区生态系统。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广东省肇庆市封开昌旺村车站旁。

5.场地分析:

项目选址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旺村车站旁旅游住宿区。其交通优势显著,紧邻 321 国道与旅游车道,便于人员往来与物资运输。西江沿岸的地理位置赋予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具备旅游开发潜力。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旅游发展停滞,区域近乎荒废,土地闲置情况严重。同时,周边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如车祸风险威胁过往旅客安全,部分旅客可能面临饥饿、寒冷与疲倦困扰。当地还存在大量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反映出劳动力外流与家庭结构失衡现象,整体旅游产业低迷,亟待注入新活力与发展契机以实现振兴。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