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江永康、唐秘
院校:西华大学
院系专业:风景园林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林立揩
在校职务:讲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AutoCAD、D5渲染器、Photoshop
2.作品名:钟鼓间:重现 – 北京中轴线钟鼓楼及广场景观活化改造
3.设计理念及思路:
钟鼓间,意为北京市历史建筑钟楼与鼓楼中间的地带,该地自古以来处北京中轴线上,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的中轴传统文化。钟楼和鼓楼对当地人们有着独特的历史情怀,在当地有着“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历史文化。在元代,用于城市报时的“都城钟鼓楼”制度正式形成,时间秩序伴随钟鼓声传播开来。因此钟鼓两楼又与人们的生活时间息息相关,人们都对日夜相伴的钟鼓产生了深厚感情。然而,现在钟楼之间的广场已不在有过去的繁华景象,两楼中间的空地逐渐荒废,缺少基础设施和娱乐活动。因此,我们拟以传承当地文化为目的,将该地过往的文化活动,生活样貌再次重现,巧妙利用钟鼓两楼并借用其形象来勾起人们对以往生活的回忆,与现代的活动结合,来达到重现过往生活,激发场地活力,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
重现过往生活:当地过往生活以运动,娱乐,餐饮,戏曲为四个主要活动板块,该地老人常在场地内运动,下棋和跑步等活动,同时中午也有当地特色的餐饮提供服务,看书喝茶为当地下午的主要娱乐方式,日暮之时,也会有独特的京剧表演。因此我们以这四个板块为题,以时间为线索,以水流为流线,从晨钟的响起到暮鼓的闭幕,将场地划分成日晨运动,日中饱腹,日仄娱乐,日暮赏戏这四个区域,并将过往的活动设置在分区内,以此做到重现人们的生活。
激发场地活力:场地位于北京重要的中轴线上,钟楼和鼓楼很好地承担了地标意象的功能。它们作为文物,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能够满足城市意象地标中鲜明识别性这项要求。因此,我们不光重现当地人的活动,还将通过钟鼓两楼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引导游客进入广场,体验钟鼓间的生活,感受古今结合的生活样貌,设置店铺和小吃街,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还能激发场地的人流活动。
传承历史文化:我们在场地设计时,将钟鼓楼与时间所产生联系的特殊性具象化,在整体的造型上巧借钟与鼓的形式用于场地形态,并由鼓声的传播为广场外凌乱的建筑群规划。在时间联系具象化的表达上,我们将场地的中心处设置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放置日晷,用日晷的转动,晨钟暮鼓的声音来表达与时间的联系,并在矮墙上设置文化展板,从而达到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在重现过往生活,激发场地活力的基础上,传承钟鼓楼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地位。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钟鼓楼。
5.场地分析:
目前钟鼓间的广场人群活动日益减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少有娱乐活动,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日渐减淡。因此,我们将以钟鼓楼的历史文化作为设计理念的构思,巧借其“晨钟暮鼓“的文化背景和钟鼓楼与时间与人群的联系,将其改造成重现过往生活的活动场地,能够吸引外来人群的进入,传承其浓厚历史文化的城市广场。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