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年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一、作者信息

姓名:童榆博、陈奕琳

院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院系专业: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邹志兵

在校职务:副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D5渲染器、剪映

2.作品名:颐年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3.设计理念及思路:

活动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现代城市居民所必须的活动场所。随着老年化城市进程中,边缘农村小镇也被消磨出现了空心化和老小化的普遍问题,希望老人、小孩活力农村社区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同时影响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和融入感,希望通过设计新的公共空间,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延续村民地方集体生活娱乐场所,构建多元化农村社交空间,满足小孩、村民、老人等不同人群日常社交需要。该设计方案主要是通过小切口、小投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来达到小而全、精而美、特而优的提升效果供村民有归属感的休闲娱乐场所,运用新中式的装修方式、结合村民的心理需求,塑造出独具亲切感与包容感的空间。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浙江省台州黄岩联群村公共活动中心。

5.场地分析:

室外:景观风貌品质低下,绿化单一无序。总体绿地面积较少,绿化配置简单,形式单一,植物搭配比例失调、草坪和灌木成活率较低,缺乏景观装置和绿化设施。

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再对其微改造的之前,还需充分了解社区内的人口类型、居民年龄层次、生活习惯规律以及居民对社区改造的意见,结合居民的想法对社区内的消极空间进行微改造,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

室内:建筑性能退化。由图展示出该建筑出现了功能退化、物质损耗、设备老化等现象,部分结构存在防火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村落文化丧失。原住民的逐渐搬离导致原有稳定的社会网络逐渐解体,新的人文氛围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造成村落结构衰落和归属感缺乏、邻里关系淡漠。

微小、渐进是微改造理念的核心,用微小渐进的设计方法修复空间景观、公共设施,分析其潜在价值,对其进行合理保护。

创新点

绿色低碳、亲自然,通过可持续理念和自然元素的运用,打造出一个绿色、健康、舒适的公共空间。在颜色和装饰的方面,选择朴实的调色板和编制装饰,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氛围。

欢乐氛围、积极环境,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一个以“第三空间”来促进社群建立的娱乐空间。在多元化的空间设计下,微水泥的包裹下,再加上木饰面的层次感,充满了肌理纹感。

多为感知、公共营造,通过“人与场域的纽带重建”,打造出一个积极社交、增强归属感的户外公共空间,用各种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居民自发运动的可能,建立起人与社区之间的纽带,营造了人与场地之间的积极情绪联系,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对其有着归属感和认同感。

无界共生、美学感知,通过可回收的红砖进行堆砌,我们在堆砌方式上打破了常规,使用镂空和浮雕等纹理样式,微水泥则刷成白色,上面附有颗粒感,在两者的结合下,增加光线美学感,让人的情感、精神、思想在空间体验中升华。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