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王昕、李雨清
院校:太原理工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崔凯
在校职务:建筑系副主任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D5、Photoshop
2.作品名:晋語新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该项目定位是在城市更新中的商业综合体设计,旨在充分展现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提升片区商业发展水平,通过局部范围内的商业综合体新建,对整个城市历史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激活催化作用。
“空间叙事”的手法使人在建筑空间中产生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等情感体验和感知,从意识上营造人与建筑、人与场所的共鸣。本方案运用空间叙事手法,将山西特色地域文化作为线索,以建筑学的空间语言提炼文化载体,转译其为设计中可以运用的空间原型;进而深化建筑空间设计,最终实现对山西特色地域文化的再现。项目设计丰富的中庭空间、室外平台和院落广场,将山西特色地域文化“华夏文明、民族融合、佛教文化、民俗风情、戏曲文化、晋商文化、古建文化、武圣文化”八个典型代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等来实现地域文化的沉浸化叙事体验,给体验者带来舒适感受,使其在空间中能够深刻地体验到设计所传达的情感理念。整个项目打造了汇聚文化韵味、串联片区历史、引领潮流风尚、焕发场地活力的购物中心。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府城历史风貌区内。
5.场地分析:
该项目位于太原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府城历史风貌区内,片区整体定位为集文旅休闲、购物娱乐、特色展示、文物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在片区内选取一停车场区域进行设计改造,结合场地周围环境(北望唱经楼,南临钟楼街,西面食品街,东靠居住楼)新建“商业+文化+体验”商业综合体,满足人群需求,提升场地的美观与功能性,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场地北侧为唱经楼,唱经楼是科举发榜之前,书吏高唱“五经魁首”的场所。 这里的“唱”是大声宣读的意思,“经”是“四书五经” 的经。其历史特色显著,文化内涵丰富。南侧为钟楼街,钟楼街是太原市最具历史意义的一条商业街,它与柳巷、桥头街、柳巷南街形成“十”字形衔连,是太原百年的商贸集散地,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民国。有校尉营关帝庙、泰山庙、奶奶庙等历史建筑。西侧临太原食品街,食品街是太原市第一条步行街,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引入了老字号的地方特色美食,也多出了很多洋气时尚的店铺,逐步走上文化强街的发展方向。
人群分析:场地主要有周边居民、外来游客、商家、运动爱好者这四类人群。周边没有大型商场满足居民的采购需求,该方案建成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采购及文化体验的需求;钟楼街、食品街是太原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在冬季室外街道寒冷,游客量降低,该方案可以让游客有温暖的休憩地,同时还可体验山西的特色地域文化,增加片区吸引力;钟楼街、食品街店铺数量较少,多为饮食业态,该方案可为其他业态提供店铺,提升品牌影响力;周边小区老旧且位于市中心,许多在办公楼工作的年轻人选取该片区住区进行租住,在方案中设立运动业态,满足年轻人运动健身的需求。
设计过程:
在该方案设计围绕“空间叙事”理念展开:
(1)提取·文化载体:即空间叙事之已然面目,提取山西地域文化中的有影响力的特色故事主题,比如华夏文明、民族融合、佛教文化、民俗风情、戏曲文化、晋商文化、古建文化、武圣文化。
(2)转译·基本原型:即空间叙事之抽象原型,凝练建筑学角度的基本空间原型承接上述文化载体,可通过展览空间承载文化。
(3)构形·氛围再现:即空间叙事之应然面目,在空间基本原型的基础上实现空间的整体表达,以建筑空间及其意境呼应文化主题。在室内设置不同展厅空间,利用文创、表演等多种形式宣扬地域文化,在室外利用建筑小品、环境营造等塑造文化氛围。
方案思路及体块生成:
首先,确定用地范围及建筑退线。本次总用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退线10米。判断人流来向。用地北接唱经楼,西邻食品街,南侧是民宿体验区,东侧为100米高的商住混合楼,确定北侧西侧为主要人流来向,东侧南侧为次要人流来向,主入口广场设置在北侧和西侧。其次,置入功能体块。依据业态分布置入四大功能体块。进一步调整体型。北侧退让出广场,同时形成民宿体验区与唱经楼之间的视线通廊,建筑高度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最后融入空间叙事性和多义性。形成主题院落及中庭,串联整个场地,同时北侧形成退台,设置屋顶平台,增加活动空间及灰空间。结合构图与文化要素,设计场地铺装,丰富建筑立面和材质。
地域性探究:
(1)体块生成初期,提取山西民居院落,置入其中。
(2)借鉴碛口古镇窑洞形式,形成建筑外部退台。
(3)提取晋祠坡屋顶形式,在建筑内部形成屋顶构架。
(4)学习青龙古镇框景手法,可通过廊下空间对望唱经楼。
(5)精炼黄河形态,应用于景观绿化,呼应山西风貌。
(6)勾勒山西古建筑外轮廓,应用于建筑小品。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