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李怡莉、罗佳伊
院校: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院建筑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无
在校职务:无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Microsoft Excel、数位观察、规划云、Rhino、AutoCAD、Grasshopper、Climate、Phoenics、D5渲染器、Photoshop、剪映和InDesign
2.作品名:花韵共融·疗愈共生 – 文化转译视角下的全龄疗愈社区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中国正面临严峻的老龄化挑战。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21676万人,占总人口15.4%,老年抚养比为22.5%,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未来几十年,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上升,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社区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转译与全龄共融:“花韵共融·疗愈共生”以广州的花市文化为灵感,通过文化转译的手法,将传统花市元素融入现代社区设计中。以花海景观为设计脉络,串联起各功能区域,再现集体活动的温馨场景,为老人、儿童、城市居民构建不同的社交环路,营造活跃的空间氛围。这一设计理念旨在打破年龄界限,促进全龄和谐共融,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
适老化设计与医养结合:针对老龄化社会的特点,社区设计特别关注老年人的需求,重视适老化的差异化设计。通过运用医养结合、智慧医疗的策略,提高养老服务的多样性。例如,设置适老化设施,如扶手、防滑地板等,确保老年人的安全;提供医疗咨询、健康监测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同时,结合智慧医疗技术,如远程医疗、智能穿戴设备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儿童游戏空间与分龄设计:除了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外,社区设计还充分考虑了儿童的需求。通过构建分龄游戏空间,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活动场景。这些游戏空间不仅注重趣味性,还融入了教育元素,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社交能力,以实现老幼共融的和谐社区。
绿色建筑与五感疗愈景观:在追求功能性的同时,社区设计还注重绿色生态和疗愈环境的营造。通过运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如节能材料、雨水回收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设计五感疗愈景观,如花香、鸟鸣、绿意等,为全龄居民提供健康疗愈的社区环境。这些景观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还促进了居民身心健康的发展。
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在社区设计中,还融入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理念。场地中存在两栋广州传统建筑,通过保留和修复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并通过加建、扩建、立面改造等手法,将其转化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展览馆或艺术工作室等公共空间,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还增强了社区的历史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与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合,使传统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花韵共融·疗愈共生”设计理念及思路是在老龄化背景下,结合广州花市文化元素和现代社区需求而提出的。通过文化转译、适老化设计、儿童游戏空间构建以及绿色建筑和五感疗愈景观的营造、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旨在打造一个全龄和谐共融、健康疗愈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体验。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的地块。
5.场地分析:
结合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趋势背景,本设计以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的地块作为为社区选址。
场地区位优越,位于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域中心,科研院所与高校高度集聚,但南侧为主要开放界面且紧邻狭窄的城市次干道,公共交通依赖南向公交站点。场地周边被高密度住宅区环绕,开放空间稀缺,建筑形态以点式、板式围合为主。天河区虽发展较晚,但承载着老一代人的农业种植记忆与独特的花城文化及集体生活传统。然而,场地内旧建筑面临规划混乱、人群流失、特色消失等问题,同时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且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医养结合不深入等短板。此外,全龄人群的功能空间需求各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业态低端单一,服务半径不合理。因此,场地需活化旧建筑,传承文化记忆,优化养老服务,并营造多元互动的弹性空间,以满足老幼及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