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换新颜 老少乐满园

一、作者信息

姓名:吴江涛

院校: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院系专业:艺术设计系室内艺术设计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王金玉

在校职务: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酷家乐、Photoshop

2.作品名:荒地换新颜 老少乐满园

3.设计理念及思路: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常被视作发展配角,公共空间被忽视,而老人与儿童作为乡村的重要群体,其需求也常被边缘化。本设计旨在将村里荒地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与儿童打造一个集娱乐、健身、学习与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老年活动中心的选址定在村里的荒地,旨在有效利用闲置土地资源,赋予其新的功能与活力,成为乡村公共生活的新核心。

整体布局上,老年活动中心的大厅作为核心枢纽,起着连接各功能区的关键作用。儿童阅读区设置于大厅两侧,方便老人在参与活动时照看孩子,促进代际互动与交流,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价值。大厅右侧的医疗康复室配备基本医疗设备,为老人提供日常健康检查与康复训练服务,关注老人健康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大厅右上角是台球乒乓球健身室,满足村民日常健身锻炼需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增进村民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厅左上角的下棋书法则为喜爱棋艺与书法的老人提供了一个宁静、文化氛围浓厚的空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大厅前方的多功能室可用于举办各类讲座、培训、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茶观室提供了一个休闲聊天、品茶观景的惬意场所,增进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心的院子是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右侧的篮球场与左侧的羽毛球场,为不同运动爱好者提供了多样选择,既可以开展正式比赛,也可以作为日常锻炼场地。周边设置的活动器材区,如单杠、双杠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村民的健身需求,丰富户外活动内容。

本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乡村老年人与儿童的实际需求,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与精心的设计细节,将荒地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与温馨的综合性活动中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也为乡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乡村和谐发展,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与归属感。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安寨镇后赵固村。

5.场地分析: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

该荒地位于村庄村口,村口作为村庄的门户,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可达性。将老年活动中心建于此处,方便本村村民往来,也能吸引进村访客的注意,成为展示村庄活力与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从交通层面看,都能为不同出行方式的老人提供便利,使周边村落甚至城镇的老人也有机会前来参与活动,扩大了活动中心的服务辐射范围。村口是村民日常进出的必经之地,人流量较大且人员构成多样,涵盖了各个年龄段。这为老年活动中心带来了丰富的社交资源,老人在这里活动能够增加与不同人群的互动交流机会。村口周边环境可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乡村风貌元素。

面积与空间尺度:

准确测量荒地面积,以便合理规划各功能区的规模。面积大小决定了老年活动中心各功能室以及户外场地的布局紧凑性或舒展性。较大的面积可设置较为宽敞的大厅以及标准尺寸的运动场地,如羽毛球场和篮球场;而相对较小的面积则需要更精细地规划功能分区,采用多功能复合设计,如多功能室可兼具会议、表演、展览等多种功能,健身室的器材布局需紧凑合理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日照与通风条件:

分析场地的日照时长和方向,将需要充足阳光的区域如儿童阅读区、室外活动场地等布置在朝南或日照时间较长的方位,保证白天有良好的采光,减少照明能耗并营造明亮舒适的环境。同时,根据当地常年风向,合理安排建筑朝向和门窗位置,使活动中心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例如,在大厅和各功能室设置南北通透的窗户,促进空气流通,在夏季为室内带来凉爽微风,降低空调使用频率,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并减少运营成本。

基础设施接入:

考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接入便利性。评估荒地与村庄现有水电管网的距离,确定接入点和管线铺设路径,确保活动中心建成后能稳定供应水电。对于通讯网络,需了解周边信号覆盖情况,若信号较弱,规划时预留基站建设或信号增强设备的安装位置,以保障活动中心内的通讯畅通,满足老年人日常通讯需求以及活动中心在举办活动、管理运营等方面对网络的需求。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