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岸公园

一、作者信息

姓名:于泓然

院校:四川音乐学院

院系专业:成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赵亮

在校职务:专业课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SketchUp、Photoshop。

2.作品名:澜岸公园。

3.设计理念及思路:理念:通过简洁的设计元素、纯净的空间形式以及精心的材质选择来传达一种高级的审美感受。在公园设计中,摒弃过多繁琐的装饰与复杂的造型,以简洁流畅的折线线条作为主要的设计语言。这些折线元素贯穿于公园的道路系统、景观小品、地形塑造以及植物配置之中,形成统一而富有变化的整体视觉效果。思路及灵感来源:从台州市海岸线中汲取灵感设计,折线,犹如被凝固的海浪,既有着海岸线的动态感,又为公园增添了现代的几何之美。它打破了传统公园的规整格局,以不规则的线条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脚步。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本方案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街心公园。

5.场地分析:该街心公园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核心区域或特定街区之中。其周边环绕着多种不同功能的城市元素。一方面,紧邻着交通干道,具有较高的交通可达性,方便周边居民以及过往行人抵达,但同时也可能面临交通噪音和尾气污染的问题。周边有商业街区,人流密集,商业氛围浓厚,这为公园带来了潜在的大量使用者,并且在功能上可以与商业互补,例如为购物者提供休憩场所。此外,周边还分布有居民区,这决定了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是周边居民,其设计需要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社交等需求,且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活动偏好。

6.场地规模与形状

街心公园规模相对有限,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可能受到周边建筑布局和道路走向的制约。这种不规则性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独特的设计机会。较小的规模要求在功能布局上必须紧凑且高效,避免空间的浪费和功能的重复。而不规则形状则可通过巧妙的设计转化为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如利用角落和异形区域设置独特的景观小品或小型功能空间,以增加场地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7.植被状况

原有植被可能以一些常见的城市行道树和少量灌木为主。这些植被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如遮荫、调节局部小气候等,但可能在景观多样性和特色方面有所欠缺。在公园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原有植被进行评估和筛选,保留具有价值的部分,并补充更多种类的植物,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可引入当地特色植物品种,以体现地域特色,同时搭配不同季相开花和变色的植物,确保公园在四季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

8.基础设施

周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水、电供应相对便捷,有利于公园内照明系统、灌溉系统以及各类服务设施的接入和运行。然而,由于地处街心,地下可能存在复杂的管线网络,这在公园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如地下停车场、地下排水设施等)时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限制,需要在设计前期进行详细的管线探测和规划协调,避免对现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并确保新建设施的顺利实施。

9.功能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公园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将功能区域巧妙地融入简约的形式之中。沿着折线形的空间布局,设置了多样化的功能分区,包括休闲漫步区、健身活动区、儿童游乐区以及静谧的休憩区等。休闲漫步区以连续的折线形步道连接公园各个节点,步道两侧配置简洁而富有层次的植物景观,让人们在漫步过程中既能享受自然之美,又能感受到折线线条带来的动态变化。健身活动区则根据不同的运动需求,布置了折线形的健身器械场地与开阔的活动草坪,既满足了人们锻炼身体的需求,又在空间形式上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儿童游乐区设计了富有创意的折线形游乐设施,如滑梯、攀爬架等,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与想象力。

10.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生

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并将其与人工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利用场地的高差变化,通过折线形的挡墙、台阶等设计手法,塑造出富有层次感的地形景观。在植物配置方面,选择当地的特色植物品种,以简洁的组团形式种植,形成自然而有序的植物群落。例如,在公园的低洼区域打造湿地景观,种植水生植物,搭配折线形的木质栈道,让游客能够近距离地感受自然生态之美。同时,在公园中合理设置人工景观小品,如折线形的雕塑、现代风格的休息座椅等,这些小品在材质、色彩与造型上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生。

11.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的交融

深入挖掘台州市椒江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将其巧妙地融入现代简约的设计之中。可以将当地的传统建筑元素、民俗文化符号等以抽象的形式转化为折线形的设计元素,应用于公园的景观小品、铺装图案以及建筑装饰之中。例如,在公园的文化展示区,通过折线形的展示墙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图片与文字资料,展示墙的造型与材质选取既体现现代简约风格,又能让人联想到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实现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的有机交融,使公园成为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