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站新生 – 基于城市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研究

一、作者信息

姓名:朱伟敏

院校:东北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刘抚英

在校职务: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

建模:SketchUp

渲染:D5渲染器

分析图制作:Adobe Illustrator CC 2015

展板制作:Adobe Photoshop CC 2019

2.作品名:《茧站新生——基于城市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研究》。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茧站新生是对湖州丝绸文化价值的保留以及利用,保留其原有的各类价值属性。设计过程中,室内运用新结构体系、高差、墙体、装置等手段将原有超人尺度划分为宜人尺度,以满足建筑后续使用功能要求。室外通过庭院空间大小设计而划分成多种类型庭院以及对于河景三种层次的开发 ,形成户外娱乐空间。栈道系统的设计,将不同流线,不同功能分区的人流产生联系,创造了从建筑外部到建筑内部再到老建筑屋顶的一条漂浮于建筑之上的漫游路径,作为展览与观景的公共路径。

在功能,结构,庭院多重因素下,形成了多种趣味碰撞下的金城茧站。多样的空间,消隐的屋顶以及连续的栈道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元素最好的回应,也维系着对于湖州丝绸桑蚕文化价值的体现。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金城茧站所处场地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金城村汇丰路、上泽路交汇处南侧。

5.场地分析:

场地东侧与南侧紧邻宽十余米的水系,为场地的主要景观面,水系可与场地原来的建筑联合设计,激活场地活力以提供游客及居民游玩场所。场地西北面为大片的农田,打造田园风光形成旅游景点,场地内可设置观景点对于该片状景观以回应。基地的主要交通道路分布在西北侧,旧建筑主入口开在北侧,因此考虑再利用设计时应当将主要的对外连接功能区域置于西北侧。附近主要的城镇的居民区以及学校等均位于位于场地北侧,是主要考虑的人流来向。

北侧一条街布有各类小型商业,可以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但周边缺少生活型集中场所,考虑到旧建筑本身具备生产型集中场所的功能,可以将二者结合,塑造生产生活型的集中场地,利用建筑本身的生产功能,拓展出参观展览、旅游、村镇文化中心等功能,扎根文脉,通过适当地加建植入功能模块,塑造空间序列以重现传统的制作工序,以蚕桑文化与手工技术为卖点,使旧有的工业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6.金城茧站现状分析

场地内除主体为一栋东西走向的茧库与三栋南北走向的茧库,形成一横三纵的格局外,还带有各类附属建筑如检测房、宿舍、食堂、储煤房、水塔等。其中部分附属建筑的价值不高,无保留的必要。建筑外部墙体采用青砖材质,屋顶则为平板洋瓦。建筑内部结构采用木制承重结构,原有的结构已无法满足建筑后期的使用或者其他功能下的荷载,需做结构上的转化。建筑围护结构也已经残败不堪,可保留部分墙体,许对建筑的密闭性和空间舒适度等都有一个统一的设计。

7.体块生成分析

首先对于场地内原有建筑的分析保留,然后在外侧新建建筑体块,来丰富场地的功能吸纳更多人流。第三步通过木栈道来连接新建体块,打造不同的流线,第四部活化老建筑空间,并于新建筑之间形成联系,达到分而不绝的效果,第五步在展览路线的始末设置的特有的建筑空间节点,丰富展览体验,最后优化体块。

8.元素转译与融合

从当地文化元素中抽离出传统的建筑意向,聚落式的古镇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现代化的侵入下,历史文脉逐渐衰落,湖州丝绸文化逐渐没落,我们希冀以传统文化元素为纽带,维系城乡居民内心中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向往。设计意图通过空间、材料与事件的关联建构人们对于乡土场所的认同感,乡镇空间的活力也由此的以激发。

通过抽象拟合诸如:民居聚落形式,林间步道,梯田阶梯等地方传统空间,使人与所熟悉的环境建立一种新的认识与对话。使传统意向重新活化为建筑空间,在公共空间与娱乐空间的界面上建立连接,使古镇的原住民能够提供一个娱乐的活动场地,给小镇居民创造活动空间。

9.平面分析

首先将建筑体块分为四大部分,西南侧为住宿区,东侧为娱乐区,西北侧为购物区,而中部为建筑最重要的展览部分,结合老建筑一同布置,使老建筑也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建筑内通过木栈道等交通空间将各类功能连接起来,使功能既分离又连接.根据建筑内的功能分区,也形成了三条流线,既展览流线,娱乐流线,室外流线,每种流线代表着几种人群,多重流线将建筑串联.在一层平面北侧入口处,为了将人群流线区分,设置层层片墙以及高层来区分空间.片墙也将老建筑隐藏于片墙之后,使老建筑屋顶若隐若现,而一层平面在穿堂,烤茧房,茧站的过渡区中,设置为半开放的灰空间,该灰空间既连接主要的建筑体块也和建筑内主要的五个庭院产生联系,是人群聚集,交流,观景的场所。

在穿堂和烤茧房中设置夹层,使原工业遗产建筑超人空间进一步划分为宜人空间,并通过高差的变化将夹层与新建建筑连接,让其不孤立于流线之外。二层平面可以明显的看清木栈道将中心创意工坊与屋顶,新建建筑,庭院等部分均连接。

10.图底关系分析

微州古民居常见内向式的布局,一般均沿着院子周边布置建筑物或围墙,建筑背朝外而面向内,并最终形成集中向心式的景观院落,院落一般设池塘,更增添了其内聚和向心之感。首先,公共活动空间与其他元素之间形成了第一层的图底关系,即公共活动空间为”图”,其他诸如建筑、池塘、绿化等不可进入的空间可以视为“底”,图底关系转化由此产生

这一层级的图底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民居院落的公共活动空间”图“均是由建筑、池塘和墙”底”等所限定出来的“型空间,围合感很强,空形状也比较明确。”图“与”底在视觉上可以反转与换。这种用合的空间极具安全感,进而形成易观场所。熏要通过对不同民居建筑布局方式图底结构的组合与筛选,选出最适用地原始建筑体量关系组合并进一步演化。

11.建筑结构改造

对于场地内保留的三大部分单体改造分析.首先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设置钢结构,让其能够满足后期功能需求,在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新老结构之间材质的对比.然后再通过对于内部空间设计,高差,装置,墙体等手法将空间划分,提高空间体验感.下面是对内部展览空间的示意,深灰色的为新建结构,新结构与老建筑之间相隔一米,使其基础避免相碰,如第一张图中,新老建筑通过玻璃体包围,将其也作为展览的一部分.以及层层高差处理,让不同高度的人群也能相互产生联系。

五、作品展示